正文

大施拳腳,東征西戰(zhàn)平定邊患 2

武則天全傳 作者:歐陽茱莉


這一次朝鮮半島的動亂,給劉仁軌帶來了轉(zhuǎn)機。他所管轄的青州,是今天的泰山以東到渤海的一片區(qū)域,與朝鮮半島可謂隔海相望。身處青州的劉仁軌仔細地分析了半島上的局勢,覺得“欲吞滅高句麗,必先誅百濟,留兵鎮(zhèn)守,制其心腹。”在唐朝,高句麗的位置相當于現(xiàn)在朝鮮半島的最北部,是和大唐國土接壤的;同時,新羅的位置在半島的東邊,百濟在半島的西部,緊鄰黃海,再往下面,就是大唐的青州了。

劉仁軌向高宗建議,要拯救新羅,從陸路進攻不能考慮了,這一場戰(zhàn)役一定要渡海,渡海作戰(zhàn)對于大唐的利大于弊,因為這樣不僅可以避開高句麗的地理優(yōu)勢,還能退而能守,將損失減到最低。

這一番分析,可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了。

武則天覺得這也是一個最好的辦法,可是高宗卻還是有一些顧慮。武則天不得不進一步勸導(dǎo):“陛下,其實劉仁軌的建議很在理,這一次對于高句麗的進攻,必須先從百濟入手,新羅的地理位置是在半島的東邊,而朝向黃海的這邊,恰恰是百濟的領(lǐng)土。當年,太宗皇帝率兵攻打高句麗,就是因為高句麗占據(jù)了地利,才使得兩軍相持不下。本來我方一路上勞累又加糧草供給困難,所以才遲遲沒有攻破,太宗皇帝不得不班師回朝,這一生一直引以為憾?,F(xiàn)在,如果按照劉仁軌的建議,先渡海攻打百濟,那么我們可以一面與新羅呼應(yīng),破高句麗則指日可待了。”

聽了皇后的這一番分析,高宗心中稍有慰解,他知道,當年太宗親征高句麗的時候,朝廷大臣也有人建議從海上進攻,但是并沒有被采納,覺得這樣做太過冒險。因為當時大唐是出外作戰(zhàn),如果從海上進攻,一是怕與陸路的軍隊配合不協(xié)調(diào),另外也怕將士不適應(yīng)長時間的海上作戰(zhàn),體力不支。所以一直擱置這一建議?,F(xiàn)在既然太宗的陸路作戰(zhàn)行不通,也只好把賭注壓在海戰(zhàn)上,放手一搏了。

在此之前,高宗和武后曾派營州都督程名振和中郎將薛仁貴先去攻打高句麗。這個薛仁貴的名字今天在中國幾乎已經(jīng)家喻戶曉了。他的故事在評書、小說里頻頻地出現(xiàn),婦孺皆知,千百年來流傳開來。他本是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小的時候家里很窮。在太宗征遼的時候,他只身投靠到張士貴的軍營里面。據(jù)說在征遼戰(zhàn)爭中,薛仁貴曾身穿白衣,首先登上城門,鼓舞士氣,所以唐軍一鼓作氣乘勢進攻,獲得大捷。這一幕被太宗看在了眼里,特意傳人叫他來見,給了頗為豐厚的賞賜,而且立即提升為游擊將軍,后來又加封做了右領(lǐng)軍中郎將,這也就是后來的小說《薛仁貴征東》中的“白袍小將”的情節(ji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