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讀(4)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為什么會減少 作者:斯蒂芬·平克


那么,在今天的中國,還有沒有機會重新培育出一種比較豐富的道德意識,一方面為大家日常慣用且常用的道德概念、道德評價字眼填充具體的內容,另一方面又為社會生活與個人言行提供可信、有效的道德準則,為人際關系與社會制度增加一些道德面向?

這類問題幾乎不可能有現(xiàn)成的具體答案。不過平克在這本書里所發(fā)展的觀點,多少提供了思考這些問題的方向。一方面,對于“道德”這一概念的理解,我們應該務求踏實,不必陳義過高,設想道德乃是某種需要人們提升心性與修養(yǎng)方克成就的境界;并且最好從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需求與遭遇著眼,把各種苦痛與剝奪視作道德所關注的人間大惡,讓排斥暴力、減少這類苦難成為道德感性與道德關懷的注意焦點。換言之,我們需要經營、發(fā)展一種道德意識,強調“排斥暴力”與“減少痛苦”這兩項核心原則。道德意識的這種改變,主要是文化、思想層面的工作:文學、哲學、歷史敘事與生命史的敘述、媒體與大眾傳播、知識分子的思考與評論,都有助于發(fā)展一套新的道德敘事方式,從點滴開始,改變整個社會的道德意識。平克書中關于西方當年人道主義革命的分析(第4章),很值得我們參考。

另一方面,各種社會運動對于整個社會的道德性格,會帶來可觀的正面影響,這一點也需要我們正視。社會運動之所以產生,原本便是某些弱勢者的處境與遭遇造成了苦痛,需要道德關注,但現(xiàn)有的社會制度卻壓抑了他們的聲音,于是需要由當事人或關心者自行集結,形成社會力量,才能改善他們的處境與命運。因此,社會運動發(fā)自弱勢者日常切身的利害,所依據的正當性完全寄身于道德訴求,所追求的則是消除不公正的壓迫。與利益團體不一樣,社會運動的特質正好就是以道德為理由要求“減少苦痛”,消除社會中的隱性暴力,從而也就直接間接地改善了整個社會的道德質量。如果這種實踐層面上的運動,能與上述思想文化層面上的意識改革相互學習、相互配合,大家所盼望的道德重建,或許便能逐漸積累成形。平克書里所講述的權利革命故事(第7章),不僅激勵人心,也足以為我們的道德重建工作所借鑒。

平克這部大著的英文版2011年10月出版之后,在西方國家引起了大量的討論,也受到不少批評。一種常見的批評涉及方法論,包括他對各項統(tǒng)計數(shù)字的使用與解釋方式不能服人,由此認為他所導出的結論有誤導之嫌。另一類批評認為他的歷史敘事有許多疏漏與不妥之處,并不足以構筑他的歷史觀。還有一種批評則著眼于幾個概念問題,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是挑戰(zhàn)平克對于“暴力”的理解:他所謂的暴力似乎局限在以物理力量(槍炮刀斧、各種刑具或者拳腳、言詞)施加于人身,從而他所論的痛苦也集中在個人身體與生命所承受的生理傷害上。但有左派學者指出,資本主義體制并不使用明顯具體的物理性暴力,卻仍然可以迫使工人工作,剝奪工人勞動的剩余價值;女性主義者也認為,父權體制并不需要施展家暴,便可以輕松維持男性的優(yōu)勢支配地位。換言之,平克的宏觀歷史,所忽略的正好是真正宏觀的制度性暴力,使得他眼中的歷史趨勢與道德進步,其實只觸及了歷史的表層現(xiàn)象,并沒有掌握到歷史的真實。最后也是最激烈的批評,則指責平克全書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所見與所不見經常反映著他個人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有批評者甚至說,這本書之所以獲得各方好評,其實也反映了該書所傳達的信息正好符合美國當前的主流輿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