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此在的時間性 8

海德格爾人學(xué)思想研究 作者:劉敬魯


總的說來,不管海德格爾自己承認與否,他對此在非本真日常存在的時間性的分析,在實質(zhì)上同樣包含了對此在生存的矛盾即此在生存的選擇性、能動性、目的性和此在的被制約性、受動性、條件性之間的矛盾的探索。在此在非本真存在所包含的這一矛盾中,此在的被制約性、受動性、條件性壓倒了此在生存的選擇性、能動性、目的性。此在的選擇、能動性無形地淹沒在社會歷史的強大力量之中。盡管在實際性或現(xiàn)實性上,此在的非本真的日常生存并不比它的本真整體生存“少”,無論是非本真領(lǐng)會的“期備”,還是非本真現(xiàn)身情緒的“曾在狀態(tài)”,還是非本真沉淪的拘囚于自身的“當前”,都無不包含了此在的選擇在內(nèi),但這些選擇由于被人們的日常的非本真的時間狀態(tài)所攫獲,因而不可能達到本真的時間維度,不可能達到超越的層面,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國外有學(xué)者尖銳地指出,海德格爾對非本真生存的描述,特別切中了現(xiàn)代人們的存在狀況。這是極具見地的。

三、命運與天命

由于此在在其根據(jù)處是時間性的,所以它的存在是歷史性的。此在向來有其“歷史”并能夠有其“歷史”,因為這一存在者的存在是由歷史性組建的。正是由于此在在其根據(jù)處是時間性的,由于此在存在的整體性——操心,奠基于時間性,因此對此在的歷史性闡釋歸根到底是對此在時間性的更進一步、更具體的闡釋。

此在是伸展著的此在。它有自己的特有的途程(Erstreckung)、行運(Bewegtheit)和持久性(Beharrlichkeit)。此在的自身伸展著的所特有的行運即是此在的歷事(Geschehen)。由此,此在也就必然有其生存的“命運”和“天命”。

此在向來作為本真或非本真的此在而生存。因此,此在的歷史性也就存在于這兩種狀態(tài)之中。

此在的本真的生存方式寓于先行的決心之中。在先行的決心中,此在從它最徹底的本己的存在領(lǐng)會自身,它自由地向死而存在,把在被拋狀態(tài)中的它整體地承擔下來。這樣下決心承擔本己的實際的“此”,同時就是投入處境的決定。這就是決心承受歷史的遺業(yè),決心在被拋狀態(tài)中承受(歷史)流傳下來的遺業(yè),從這一遺業(yè)中開展著自己本真生存活動的當下實際的種種可能性。下決心回到被拋狀態(tài),就包含了把流傳下來的可能性承傳給自己。此在愈本真地作決定,它愈不曖昧兩可而在先行于死的決心中從其最本己、最獨特的可能性出發(fā)來領(lǐng)回自身,它選擇自身生存的可能性這一活動也就愈簡明一義,不憑偶然。也就是說,它排除了一切偶然的和“暫先行之”的可能性,把自身帶入一種自由的單純境界中。這是此在在本真決心中的源始歷事,即此在的“命運”(Schicksal)。

也就是說,命運與此在的本真的生存直接關(guān)聯(lián)。本真生存是此在的可能性,在此在的生存中有其根據(jù)。沒有此在在決心中的本真生存,就沒有此在的命運。“此在之所以能夠被命運的打擊擊中,只因為此在在其存在的根據(jù)處就是上面標示的意義上的命運。此在命運使然地在承傳自身的決心中生存著?!?/p>

(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譯本,451頁,1987;德文本,384頁。

它作為在世的存在向著“幸運”環(huán)境的迎候和事故的殘酷性展開。也就是說,單靠環(huán)境與事故的碰頭產(chǎn)生不出命運。環(huán)境與事故也圍繞沒有決心的人,而且更甚于圍繞已做了選擇的人,然而沒有決心的人不可能“有”任何命運。

換句話說,“在非本真的歷史中,命運的源始延展隱而不露”

(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譯本,459頁,1987;德文本,391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