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歸謬方式使說服對象認識原來觀點的錯誤,還可采用這樣一種方式,先提出一些問題讓對方談自己的見解,即便對方說錯了,也不要急于指出,而要不斷地提出補充的問題,誘導對方由錯誤的前提推出顯然荒謬的結論來,使之不得不承認其錯誤。然后再設法引導他隨著你的思維邏輯走,一步一步通向你所主張的觀點,達到勸導說服的目的。
2. 順水推舟,引君入甕。一個人講話不能只顧自己,而應抓住對方的話頭,把他引入到你的圈套中,這樣才能以智取勝。成大事者在運用說話技巧時,慣用此法,因勢利導、順水推舟達到說話的目的。
戰(zhàn)國時的孟子,在游說齊宣王時,曾成功地運用了此法。
在戰(zhàn)國時期聞名遐邇的齊宣王好大喜功,愛講排場。據(jù)《孟子》記載,齊宣王生性好狩獵,為了尋歡作樂,曾在臨淄城郊建了一個方圓40里的獵場,專門蓄養(yǎng)麋鹿等珍禽異獸以供狩獵之用。在當時的諸侯國中,這么大的
獵場已算破格??墒牵R宣王還嫌小,又恨齊國老百姓反對他建獵場的抱怨之聲。于是他問孟子道:“當年周文王的獵場有方圓70里之闊,有這事嗎?”
孟子一到齊國,就知道了齊宣王建獵場的事,而且了解到齊宣王濫殺進場百姓的殘酷行為。當齊宣王詢問他關于周文王的獵場時,他立即答道:“聽說有的?!?/p>
齊宣王一聽果有此事,便進一步問道:“果真如此,那他的獵場算不算大?”
孟子答道:“老百姓還認為它太小。”
齊宣王馬上說:“可我的獵場才40里,老百姓卻嫌它太大,這是什么道理?”
孟子一見齊宣王滿腹牢騷的樣子,便乘機進言道:“周文王的獵場雖有70里,但他多放養(yǎng)幼小的動物,而且與民同游同獵,老百姓嫌它太小,不是很正常嗎?我來到齊國,一進國門先要問有什么禁忌然后才敢入內。又聽說在你40里的獵場內,倘若有人捕殺其中的獵物,罪同殺人,處以重罰。所以雖說只有40里,卻如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國中,老百姓認為它大,不也是正常的嗎?”
聽完孟子的話,齊宣王低頭想了好一會,認為果真如此。于是從那以后,他不再覺得獵場小了,也不禁止百姓入場捕獵了。
孟子游說齊宣王成功應該說與他善于用“順水推舟,引君入甕”的技巧有很大關系。孟子來齊國的目的,就是讓齊宣王廢舊制,開放獵場與民同樂。恰好,齊宣王主動征詢他關于周文王建獵場的事。孟子抓住話茬,順水推舟,成功地達到了預想的目的。
“順水推舟,引君入甕”的特點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極富雄辯性。在論辯中,發(fā)現(xiàn)對方論辭的意圖后,因勢利導,引誘他孤軍深入,一直引向荒謬的極端,然后再集中火力,乘機猛攻。這樣既打開了尷尬局面,又能取得柳暗花明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