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三層世界的天下
“天下”是三位一體結(jié)構(gòu)的世界概念,即一個由三層含義不同的世界疊合而成的世界概念,其基本意義是:
(1)在地理學(xué)意義上,天下指天底下所有的土地,即整個世界。
最早說法來自《詩經(jīng)》:“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雖然天下概念之所指的是整個世界,但古人并不知道世界到底有多大。早期中國所控制的“九州”地面無非“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不超過現(xiàn)代中國的二分之一。由于海洋、高山和沙漠的限制,古人對遙遠(yuǎn)世界只是略有所知。在漢通西域之前,與遠(yuǎn)方世界的往來只有物質(zhì)交換,并無政治交通。在實(shí)際控制之外的地方被稱為“四海”(意思是如海一樣晦暗不明的地方,并不是真的海洋),也屬于天下,是尚未加入天下體系的地區(qū)。古人心目中的天下有多大?齊桓公請教過管仲,管仲的回答是“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學(xué)著作《山海經(jīng)》也有同樣的說法。先秦的“里”約等于414米,由此度之,管仲想象的天下,東西跨度接近11600公里,南北跨度接近10800公里,雖不及地球,也幾乎相當(dāng)于亞洲了。對于兩千多年前的古人,這個想象已頗為可觀。還有超大眼界的想象,鄒衍認(rèn)為天下由多達(dá)81個“九州”組成,而中國只是其中之一,這個想象又顯然過大了,屬于幻想。
(2)在社會心理學(xué)意義上,天下指世界所有人的共同選擇,即“民心”。
在天下的概念里,人比地更重要?!暗锰煜隆钡囊馑疾⒉恢皇墙y(tǒng)治了天下之土地,而是獲得世界萬民的支持。古人相信,如果不得人心,占有了土地也無法利用,而且遲早會失去。所以管仲曰:“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人不可不務(wù)也,此天下之極也。”荀子也曰:“取天下者,非負(fù)其土地而從之之謂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泵裥臎Q定了土地的真正歸屬,因此,天下不僅是地理性的,更是心理性和社會性的存在。
(3)在政治學(xué)意義上,天下指世界政治制度。
世界制度定義了世界的政治整體性和主權(quán),或者說,世界制度使世界成為一個完整的政治存在。對此有個形而上的理由,也可以說是神學(xué)理由:既然上天具有完整和諧的秩序,那么,天下也必須具有完整和諧的秩序,稱為“配天”;對此還有個現(xiàn)實(shí)政治理由:如果沒有世界制度,天下就終究是分裂的亂世之地,永久和平便永無指望。墨子曰:“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便是此意。在這個意義上,實(shí)現(xiàn)為世界制度的天下才是天下的最后完成形式,它標(biāo)志著天下最終實(shí)現(xiàn)了自然世界、社會心理世界和政治世界的完全重合。世界的制度化就是管子所說的“創(chuàng)制天下”。
可以看出,“天下”比通常意義上的“世界”有著更豐富的深度含義,它是自然世界、社會心理世界和政治世界三者合一的世界。如果說,任何一個問題都必須在其所在情景(context)中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理解和解釋,而最大限度的情景就是任何一個問題的解釋的極限。那么,對于政治問題而言,最大限度的情景就是“天下”,因此,天下概念是解釋所有政治問題的極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