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21

泰坦尼克 作者:斯蒂芬尼·巴爾切夫斯基


“是的,先生。”

安斯特魯瑟評論道:“一切都再普通不過了,都是日常事務(wù)。我坐在那里,英國人和美國人的不同態(tài)度表明,英國人不情愿評論船長和船員的行為,

也不愿提及傲慢自大和粗心大意是導致輪船撞上冰山的一個原因。如一位記者所言,這次災難是“各種絕無僅有的情況混合而成的產(chǎn)物”。這樣看待這場災難,會讓人們心里多一些慰藉。這種情緒不僅見于大眾輿論,在更清醒的學院派作品中也可見到。史學家R.H. 格雷登在其1912年的作品《現(xiàn)在英國人類史》里稱這場災難“未能預知”,也“無法預知”。他在結(jié)尾中這樣寫到:“這場災難引發(fā)的所有對人性失敗的疑問直到現(xiàn)在或許還是未解之謎。”他的話中沒有絲毫指責的意味。

英國人對于泰坦尼克號沉沒的保守態(tài)度來自于當時國際形勢下整個國家缺乏安全感。英國人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他們長期的海上霸主地位正日益受到挑戰(zhàn),所以任何對于英國船只的航行能力及其水手的航海技術(shù)的評論都能使他們?nèi)缗R大敵。與美國人對沉船事件的疑問和討論不同的是,英國人的反應在性質(zhì)上極其相似。他們認為,泰坦尼克號的船長和全體船員充分表現(xiàn)出了騎士風度與敬業(yè)精神,在生死關(guān)頭,他們臨危不懼,靜候上天的安排;整個事件是不幸的,也是無法預知的。同時代的英國人應該為自己的同胞感到自豪,因為他們踐行了不列顛的英雄傳統(tǒng),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表明,數(shù)百年來,這種英雄傳統(tǒng)絲毫沒有減損。

在英國,全國上下對泰坦尼克號事件的敘述眾口一詞,這種敘述從來沒有受到挑戰(zhàn)。與美國恰恰相反,英國幾乎沒有明顯的泰坦尼克號修正論。而在美國,沃爾特·勞德的經(jīng)典著作《值得銘記的一夜》(1955), 第一次努力觀照了三等艙乘客的命運。更近幾年,詹姆斯·卡梅隆執(zhí)導的賣座大片則完全顛覆了傳統(tǒng)視角對階級關(guān)系的解讀,三等艙的乘客被塑造成英雄,而頭等艙的乘客成了卑鄙小人。幾乎與此同時,辛西婭·巴斯的小說《處女航》(1995)則從女性主義角度出發(fā),虛構(gòu)了沙莫·喬丹這個人物,身為一名美國女性政權(quán)論者的兒子,在沉船前后,他不得不面對“婦女兒童優(yōu)先”所引發(fā)的道德爭端。而在英國卻沒有類似作品出現(xiàn),那個保守的標準沉船故事范本依然不可撼動地流傳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