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而代之,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民族的英勇反抗,因為這個民族感到他們對泰坦尼克號故事的所有權受到了好萊塢這個龐然大物的威脅。“英式美德”,如騎士精神、自我犧牲精神以及在困境中仍能沉著冷靜,貫穿著這個經典的英國故事。然而卡梅隆卻將這樣一個英式經典轉變成了充滿勇于自我發(fā)掘的美國故事精粹。這部電影的關鍵不是去弘揚如同英式版本所宣揚的那種乘客和船員的英勇無畏,而是贊揚羅斯脫離我們看到的卡梅隆所塑造的跟英國有關的那種勢利、社會精英主義枷鎖的束縛。
英國媒體對該電影的消極反應顯示出英國較為關注這個故事的所有權。電影評論家認為現實中的泰坦尼克號輪船是屬于英國的,因而假想的泰坦尼克號也應是英國文化所有物??仿≡醺覍⑺鼕Z離他們?英國評論家之所以堅持這種所屬關系,一部分源自于英國有許多跟此次海難有直接關系的地方。泰坦尼克號建造于位于貝爾法斯特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哈蘭德·沃爾夫造船廠。它在當時的白星航運公司總部所在地利物浦登記。它載著英國當地900多名船員從南安普敦出發(fā)離開英國海岸,開始它的首次也是最后一次航行。而其他跟船和那次海難有關的地方更多的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說的。船上所有的高級船員都是英國人,這其中就有兩個表現極具爭議性的人。一個是來自英國中部漢利(現為特倫特河畔斯托克的一部分)的船長愛德華·J·史密斯,另一個則是來自蘇格蘭西南部達爾比特的大副威廉姆·默多克。此次海難中還有一些英國籍的正派人物,特別是來自薩里郡高達明的高級無線電操作員杰克·菲利普斯,來自蘭開夏郡科恩的樂隊指揮華萊士·哈特利,以及來自貝爾法斯特的造船工托馬斯·安德魯斯。
所有這些地方上的聯系使泰坦尼克號的故事在英國生根,使英國人對該故事的所有權更具合理性。該船在不列顛群島上建造,并由幾乎全是英國人的船員操作航行。但同時,有一點需要記住的是,泰坦尼克號在實際上并不隸屬于英國,因為其運行商白星航運公司在1902年已經被美國億萬富翁J.P.摩根的國際商業(yè)海運公司所收購。而且船上大部分乘客也不是英國人:三等艙載滿了世界各地的移民,而頭等艙則滿是有錢的美國人。因而,泰坦尼克號的沉沒對美國也造成了很深的影響。盡管如此,美國人卻不像英國人那樣將此次海難看成全國性的一次大災難。為此,本書將對其中的原因進行探討。
隨著泰坦尼克號海難百年紀念日的臨近,當年的悲劇繼續(xù)引起大西洋兩岸的共鳴。自2003年以來,再也沒有什么觀點或資料能夠改變我們對泰坦尼克號處女航的看法。有關該船和海難的實際故事基本保持不變。而一些新觀點的出現更是喚醒了長達十幾年的對一些最為有爭議方面的辯論。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在2010年9月,由露易絲·帕頓女士提出。她是二副查爾斯·萊托勒的外孫女,同時也是前英國保守黨教育部長約翰·帕頓的妻子。她指出,在以前的航行中,“反口令”是指長官要求轉動左舷,那么實際上舵手則是轉動右舷,就如同帆船上的船舵一般。而另外一種則是“正口令”,顧名思義,此命令即長官的命令與舵手的行為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