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蜜 沙 冰
今:紅豆刨冰
一個時尚的輪回后,刨冰又成了時尚的吃法。
從輝煌歸于平淡
吃冰食的習慣在我國形成比較早,在《詩經·豳風·七月》中,就有這樣的詩句:“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豳風·七月》是奴隸們唱的農事歌,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原生態(tài)歌曲的最好詮釋。二之日、三之日指的是舊時夏歷的十二月、正月。奴隸們唱道:“十二月喲,我們把冰鑿得通通地響;正月里喲,我們把冰藏進冰窖。”心里也許還唱道:“明年三月啟冰,吃冰沒有我們的份。”“凌陰”的“陰”是“窨”的借字,也就是藏冰室。到了三月,皇帝率領臣子在隆重的祭祀后才能取出冰塊,供貴族官吏們享用。
到了唐宋時,商業(yè)高度發(fā)達,藏冰方式從官府流傳到了民間,夏天享用冰品已不是什么稀罕事情。我們可以想象下,長安或者汴京繁華的街上,小販們大聲吆喝:“賣冰水哦甜滋滋的冰水,一文一大杯。”
夏至這一天,朝廷有向官員派發(fā)冰的習俗。民間也有食用冰食的習慣,清代《燕京歲時記·頒冰》:“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宋代放假三日、并給官員們發(fā)冰消暑。《宋史·禮志》還可以看到,“仆射、御史大夫、中丞、節(jié)度、留后、觀察、內客省使、權知開封府”,高級別的官員,到了伏日這一天,皇帝不僅賞賜冰,而且是賞賜高級冰食——“蜜沙冰”。沙,這里是指“豆沙”。“蜜沙冰”顧名思義,就是把冰敲成小塊,放上糯軟的紅豆沙,澆上甜沁的純天然釀造蜂蜜,冰靈甜潤。
能夠享用蜜沙冰的人畢竟只是小部分官員,“小資”們在任何時代都有一套追求精致生活的秘訣。吃不了御賜的紅豆刨冰,那就吃自制的蔗漿刨冰。蔗漿,就是甘蔗榨出的漿汁。蔗漿制作過程麻煩,先要把甘蔗榨汁,反復熬煮后,經過晾曬才能形成濃稠的糖漿,而且必須冷藏保存。此時制糖技術尚不發(fā)達,蔗漿產量很小。物以稀為貴,在唐代小資們的眼里,能夠享用蔗漿跟今天喝一杯正宗巴西藍山咖啡一樣,有格調的生活從這里開始。杜甫《進艇》中說,“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罌無謝玉為缸”,帶家里人去江上乘船游樂,還不忘帶去茶水和蔗漿。王維《敕賜百官櫻桃(時為文部郎)》一詩中,有句云:“飽食不須愁內熱,太官還有蔗漿寒。”我們大概可以明白蔗漿是一種“黏稠狀態(tài)”的甜飲料,被唐人用作澆汁,連唐代宮廷中都收貯大量的蔗漿以供使用,并且將之保存在冰井中加以冷藏。
某位古人也許說過:我不在家里吃蔗漿刨冰,我就在回家吃蔗漿刨冰的路上。
到清代,由于藏冰業(yè)的高度發(fā)展,冰飲業(yè)變得非常普及,不管是蜜沙冰還是蔗漿刨冰都漸漸隱匿于平常生活中。
刨冰的無限創(chuàng)意
時尚就是不斷輪回的一個圈。有人說過,去年是新潮,今年是流行,明年是過時,10年之后為老土,50年后又成為時尚,100年以后就變成前衛(wèi)了。這個準則無論是放到服裝上,還是放到飲食上,都還有一定道理。所以上千年前流行的刨冰,現(xiàn)在成為夏日寵兒,也是遵循了這個輪回的規(guī)則。
在街上的冷飲小店,大多可以看到“正宗臺灣刨冰”的招牌,大抵刨冰是從臺灣流行過來的。但是假如你了解到中國古代就有吃刨冰的習慣,那這個招牌改成“正宗宋代刨冰”也不為過。刨冰最佳代言人可以選擇杜甫、王維這樣偉大的詩人,吟誦之間一首關于刨冰的詩歌也許就流芳百世。
熱衷刨冰的詩人們絕不會想到,有一個時代的食品危機嚴重到讓人觸目驚心。網上羅列了幾十種不能吃的食品,在這個清單上,作者漏了一個出人意料的食品,就是刨冰。這看起來純潔干凈的食品,竟然也有讓你震驚的黑幕。 如果告訴你,制作刨冰用的冰,是用自來水加鹽氨和冷凍液制作成的,并且沒有經過任何的衛(wèi)生檢疫,你還會毫不顧忌地食用刨冰嗎?
在各地的媒體均有報道,街上賣的刨冰所用冰塊,有部分來自工業(yè)用冰。沒有經過任何消毒的自來水,加入化學制品,通過冷凍,制作成為冰塊。這些工業(yè)冰塊的價格比食用冰塊的價格低了三四倍。一杯售價4元的刨冰,利潤竟然可以達到500%!不少商販采購這樣的工業(yè)冰塊來制作刨冰,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由于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和化膿性葡萄球菌均能在零下170℃的低溫環(huán)境下生存,食用這樣的刨冰,急性腹瀉和胃腸炎不請自來,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雖然刨冰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自己制作刨冰是一個折中的好辦法。在DIY的無限創(chuàng)意中,刨冰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施展。不必禁錮于蔗漿刨冰,也不必拘泥于蜜沙冰,你能找到的材料和能想到的方法,都可以運用到刨冰上來。芋頭刨冰、珍珠刨冰、香蕉芒果刨冰、草莓刨冰、西瓜木瓜刨冰……這就是排列組合的無限創(chuàng)意。如果你喜歡麻辣火鍋刨冰,或者是燒烤番茄刨冰那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