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具道家色彩的“安命觀”

中國人的命理玄機 作者:王溢嘉


不管命的本質(zhì)是“不易”還是“靡常”,重要的是人要如何與命互動,而這就涉及“態(tài)度”的問題。接下來的故事可分為三組,分別扮演了三種不同態(tài)度的“傳聲筒”。

從《蚯蚓與銀簪》、《漢江漁夫》及《送別好友》這三個故事里,我們嗅到一股濃厚的勸人“安命”的氣息。把銀簪看成蚯蚓的楊父,無法體認那是自己“命中無份”的,竟然還刻意營求、強行索取,最后落得白忙一場、徒增煩惱,真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而漢江邊的那位漁夫,回絕了可能的榮華富貴,知足常樂,則反而得到孟某“我不如這個漁夫”的贊美。

最生動的是《送別好友》,故事里的宋孝廉與白孝廉雖然都是“命理高手”,但在知道自己大限已到時,并不像一般命理學(xué)家汲汲營營于為別人或替自己“改命”、“蓋運”,而是安然處之,臨死不懼,一個渡江送別,一個在門迎接,兩人把握人生的最后時光,開懷暢飲。雖然安于無情而殘酷的命運,卻反而給人一種超然、灑脫的感覺。

這種“安命觀”,具有濃厚的道家色彩。道家承認命的存在,但就像老子所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冥冥中決定萬事萬物的天地大力,是無親而又無情的,一個人面對它的良策是“無為”、“虛靜”、“棄智”這些反求諸已的心靈修為。所謂“無欲則剛”,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人若無所營求,不為所動,即能獲得心靈的自由。他并不贊成人們?nèi)ジQ探命,因為他說:“先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想要預(yù)見事情的發(fā)展,所得到的只是華而不實的表象,但卻是愚蠢的開始。

莊子也有類似的觀點。他主張人“無以故(巧謀)滅命”、“去智與故”,又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德之勝”。這種“勝利”看似有點阿Q,但如果一個人能不在意命,不受它的干擾,則“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確實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勝利”。

終極而言,死亡是生命中最必然、也最難以超脫的“命”,你再如何費心營求、如何神機妙算,終歸是難逃一死。就像《送別好友》所顯示的,我們惟有“安然處之”,才能得到解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