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的“本質(zhì)”不會自行顯現(xiàn),我們只能從被揭露的命里來加以理解。
在《被牛角觸死》這個故事里,當相士揭露富家子弟將于某日某時被牛角觸死這個命定的結(jié)局后,出于自我防衛(wèi)的本能,他想盡辦法逃避,但結(jié)果還是在最后一刻被用牛角做的發(fā)簪穿耳貫腦而死。這個故事向我們透露,命具有必然的、不變的本質(zhì),而這也正是《尚書》里所說的“天命不易”——命之所以為“命”,正表示它是“半點不由人”的,不會因人力的介入而有任何的改變。就壞的一面來說,這種必然性雖然予人一種受擺布的感覺;但就好的一面來說,因為命的“不易”,所以它也是“可信賴的”。
但《雷擊古寺》讓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在古典命定論里,雷擊一向被視為是在履行“神的意旨”,所以當雷電回繞古寺不去時,有人提出了輪流出寺“接受天命考驗”的建議。結(jié)果,主動接受考驗的眾人慘遭橫禍,而顫抖惶愧不敢面對考驗的老頭卻反而得以幸免。這似乎又想告訴我們,命并非人所自以為是的那樣必然,它其實是無常的。而這也正是《詩經(jīng)》里所說的“天命靡常”——神的意旨或自然奧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變化莫測。就壞的一面來說,這種變化莫測給人一種不可信賴、無所依循的感覺;但就好的一面來說,因為命的“靡常”,而騰出了不少轉(zhuǎn)圜的空間。
這兩種觀點看似矛盾,但卻同時存在。此一矛盾存在,在更深的意義上,正代表了中國人對命的“雙情態(tài)度”。因為有“天命不易”的觀念,使人興致勃勃地想要“窺天命”,而如果窺探到的玄機無法兌現(xiàn),則可自我解嘲地將它們歸諸于“天命靡常”。反之,因為有“天命靡常”的觀念,使人覺得應該要多“盡人事”,而在徒勞無功、受到挫折后,又可自我安慰地將它們歸諸于“天命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