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是中國第一個出來旅游的人,但他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偉大實踐者,是“游學界”的大師級人物。我們說的游學,介于游與學之間,同時又融合了學與游的內(nèi)容,大概有這么三種形式:一、遠游異地,從師求學;二、沿途觀光,增長見識;三、各地游說,分享知識。這三種形式,孔子兼有實踐。是以,人們常說游學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的周游列國治學精神是現(xiàn)代的游學始源。
現(xiàn)在關于孔子周游列國的說法很多,大抵認為其卷入政治斗爭后毅然辭別而流亡列國,更有好事者多番渲染其累累若喪家之犬。但我認為孔子生性豁達,樂觀開朗,世事常明知不可為而盡數(shù)為之,他周游列國不外是尋覓良主、宣傳他的思想主張,應是滿載陽光與希望上路,縱然路上偶見風雨也不影響旅途心情。
孔子一生走過許多地方,大小諸侯國都有涉足,最壯烈的旅游當屬他長達14年的周游列國之旅。在此之前,他有過其他短暫的“旅行”,比如公元前517年,魯昭公被“三桓”打敗后投奔了齊國,孔子在這一年也到了齊國。兩年后,公元前515年由于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又由齊返魯。在孔子“周游列國”之前的早期出行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洛陽見老子“適周問禮”。
一、第一次正式游學:政府全程贊助
在魯國教學的日子,孔子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結構的不足。盡管年紀輕輕已是譽滿魯國的大學者,但孔子仍不能解答學生們的所有疑問,也無法為困惑多年的問題找到答案。在魯國找不到答案,他決定動身去外面求教游學,第一選東周首都洛邑。原因很簡單,就像今天許多人愛到首都北京做“北漂”一樣,首都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肯定高端人才云集,藏龍臥虎。
目的地選好了,可旅游經(jīng)費是一個難題,交通費、住宿費、旅途開銷,到了目的地找人請教問題還得帶上禮物,給點咨詢費。當時的孔子剛辦私學不久,顯然沒有足夠的資金夠自己揮霍??鬃拥膶W生南宮敬叔這時站了出來,他是孔子收的第一批弟子,他的爸爸孟僖子是魯國大夫。南宮敬叔聽說老師要去首都考察,便找到魯國國君,先把孔子夸得天上有地下無,接著說:“老師要去洛陽找尋一個答案,那就是為什么周朝當年興盛,而現(xiàn)在卻衰落。這個答案找到了對魯國有借鑒意義,是利國利民的大課題,您何不給他提供贊助呢?”魯國國君一聽,覺得還挺有道理,便同意贊助孔子。
公元前518年,這是孔子第一次正式外出游學。經(jīng)魯國國君批準,南宮敬叔陪同上路。他們的路線是從今山東曲阜出發(fā)去河南洛陽,全程不到500公里。今天自駕車的話,算上在高速公路服務區(qū)加油、吃飯、上廁所,總共用不了8個小時。來回一趟,連油費帶過路費1000元左右。要是坐火車,那就更省錢了。但孔子的時代沒有汽車和火車,想到洛陽去就要坐馬車,魯國國君給孔子配了一輛馬車、兩匹駿馬,還配了一名車夫。往返車馬費、住宿費、途中消費全程由魯國政府贊助。
經(jīng)過數(shù)百里路長途跋涉,孔子終于到達了洛邑。洛邑史稱王城,東周最高統(tǒng)治者從搬家過來直至滅亡,在洛邑活動了近五百年。這座城是什么模樣呢?據(jù)考古資料顯示,王城南鄰洛河,西跨澗河(古稱瓚水),呈不規(guī)則的方形。孔子這次來洛邑的目的很明確:“適周問禮”。
孔子去拜訪了當時住在王城的大師老子,向他請教禮儀。當時的老子是周天子的“圖書館館長”。老子接待了孔子,還給他開了一些“書單”,比如《詩》、《書》、《周禮》等典籍。大概也允許孔子閱讀館中所藏“四方之志”和“三皇五帝之書”,并指導孔子讀書的技巧和學習禮儀的方法??鬃右簧灰娺^老子一次,但只此一回,便論盡了人間蒼穹,無涯理道,生命萬象。想象中的孔老會談,定然字字珠璣,舌燦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