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吉安知府伍文定聽聞王陽明到達吉安后,大喜,立刻前往謁見。王陽明本打算返還贛州征集士卒,但伍文定說:“本府士卒錢糧充足,請先生于此發(fā)號施令,不必返還贛州?!?/p>
王陽明接受了伍文定的請求,駐留吉安,向朝廷上奏朱宸濠謀反之事,只等朝廷命令一到,便出兵平叛。
倘若當時王陽明沒有留在吉安,而繼續(xù)南下贛州舉兵的話,或許會錯過時機,明朝的江山可能就更加危險了。
六月十九日,王陽明上奏《飛報寧王謀反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二),上報了寧王謀反的消息。在上奏的同時,王陽明也向管轄之下的諸官廳報知了朱宸濠謀反之事,闡明大義,整頓備戰(zhàn)。
在奏折中,王陽明述說自己遭到朱宸濠的追擊,但幸而逃脫,回到吉安。吉安知府伍文定以最高長官不在為由,希望王陽明能夠暫且駐留吉安,部署擊賊的計劃。所行之處,遠近軍民皆夾道歡迎擁護,讓王陽明大為感動。
此外,臨江府及下轄新淦縣,豐城、奉新兩縣(隸屬南昌府)派人急報,說朱宸濠謀反后,派兵四出攻掠,奪取印信,擒住掌印官員,調(diào)集精銳士卒,搶掠官軍糧船。
吉安百姓非常希望王陽明能留下來,但他必須奉旨前往福建鎮(zhèn)壓叛軍,王陽明左右為難,盡管如此,還是艱難地做出了自己的決定,以下是奏疏部分內(nèi)文:“但天下之事莫急于君父之難,若彼順流東下,萬一南都(南京)失備,為彼所襲,彼將乘勝北趨,旬月之間,必且動搖京輔。如此,則勝負之算未有所歸,此誠天下安危之大機。慮念及此,痛心寒骨,義不忍舍之而去?!?/p>
王陽明預見了朱宸濠軍隊的進攻計劃,深感情況危急,并對這一危險情況進行緊急部署:“故遂入城撫慰軍民,督同知府等官伍文定等調(diào)集兵糧,號召義勇。又約會致仕鄉(xiāng)官右副都御史王懋中、養(yǎng)病評事羅僑等,與之定謀設(shè)策,收合渙散之心,作起忠義之氣;相機乘間,務(wù)為躡后之圖,共成犄(掎)角之勢,牽其舉動,而使進不得前,搗其巢穴,而使退無所據(jù)。”
對于朝廷,王陽明表達如下希望:“日望天兵之速至,庶解東南之倒懸。伏望皇上(武宗)省愆咎己,命將出師。因難興邦,未必非此?!?/p>
之前,朝廷命令王陽明帶病前往福建鎮(zhèn)壓叛軍時,王陽明奏請平叛成功后順道回家一趟。但使者剛出發(fā)數(shù)日,便發(fā)生寧王叛亂,所以王陽明決定先赴國難。雖然其行動并未奉朝廷之命,但即便自己“忘其緩命之罪”“甘冒棄職之誅”,也要克盡職守,保民報國,并就有關(guān)應對叛亂的地方官任命等人事變動的事宜一一詳細奏請,為了調(diào)集軍餉,懇求朝廷頒旨。
二十一日,王陽明上疏《再報謀反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二)中,內(nèi)容與前一封奏疏基本相同。之所以這么小心,是因為都御史孫燧在江西看到朱宸濠準備謀反的苗頭,曾秘密上疏奏報朝廷。盡管孫燧前后向朝廷奏報了七次,卻全都因為奸黨橫行而未能報知給圣上,而孫燧自己也慘遭毒手。
有了前車之鑒,王陽明再次上疏奏報相同內(nèi)容,這正是王陽明的過人之處。
在寫下上述奏折的同一天,王陽明又向朝廷呈上了《乞便道省葬疏》(《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二)。在這篇奏折中,王陽明講述了對家人的切切思念,同時也表述了即便并非己任,自己也甘赴國難的決心。奏折中寫道:
不意行至中途,遭值寧府反叛。此系國家大變,臣子之義不容舍之而去。又闔省撫巡方面等官,無一人見在者。天下事機間不容發(fā),故復忍死暫留于此,為牽制攻討之圖。俟命師之至,即從初心,死無所避。
臣思祖母自幼鞠育之恩,不及一面為訣,每一號慟,割裂昏殞,日加尪瘠,僅存殘喘。母喪權(quán)厝祖墓之側(cè),今葬祖母,亦欲因此改葬。臣父衰老日甚,近因祖喪,哭泣過節(jié),見亦病臥苫廬。臣今扶病,驅(qū)馳兵革,往來于廣信、南昌之間。廣信去家不數(shù)日,欲從其地不時乘間抵家一哭,略為經(jīng)畫葬事,一省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