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歲的詩才神童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 作者:【日】岡田武彥


明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陽明的父親龍山公考中狀元后,被立即任命為翰林院修撰,當時王陽明年僅十歲。

明朝翰林院內(nèi)的職務有好幾類,修撰只是其一。這一職務相當于天子的顧問或秘書,不直接參與政治。只有狀元才有資格被授予這一要職??梢哉f當年龍山公獲得這一職位是非常榮耀的。

龍山公成為翰林院修撰之后,日益思念尚在家中的老父竹軒翁,希望把父親接到京城來,安享晚年。翌年,成化十八年,竹軒翁和十一歲的小孫子王陽明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前文已述,王陽明五歲時就顯露出神童的潛質(zhì),當時竹軒翁在一旁讀書,聽完他便能立刻背誦出來。赴京途中,竹軒翁順便游覽了江蘇鎮(zhèn)江的金山寺。鎮(zhèn)江位于長江南岸,和揚州隔江相望,自古以來就是觀景覽勝之佳所。

竹軒翁在金山寺設賞月之宴,招待賓朋,觥籌交錯間,陶然而醉。竹軒翁詩興大發(fā),但一時無應景的佳句,這時陽明對他說:“祖父,給我筆。”

竹軒翁非常驚訝,問他:“孺子亦能賦耶?”

王陽明立即作詩一首:“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p>

頓時,四座皆驚,眾人嘖嘖稱奇。有人想再試一試王陽明的詩才,又以“蔽月山房”為題,令其吟詩一首。陽明不假思索,隨即應口誦道:“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p>

兩首詩都顯得過于外露,缺乏古意——中國詩歌和繪畫講究一個“藏”字,所以會刻意避免過于外露,所以不能算作佳作,但對于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來說,已實屬不易。

前一首詩的大意是:“微醉之際,披著月光倚在妙高臺上遠眺伸入到江水中的金山,這時的金山看起來僅有拳頭般大小。遠處傳來清澈的簫聲,山洞里的龍也許已經(jīng)睡了吧!”最后一句“玉簫吹徹洞龍眠”描述了一種仙境般的清幽境地。

后一首詩的幻想更為奇妙,似乎預示著王陽明終將成為一位大哲人。在這首詩中,山和月因為觀賞者心境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大小之別,詩歌的境界也超越了世俗,達到悟道之人的水平,充滿禪詩的意趣。

以上的解釋都是后人所為,當時十一歲的王陽明未必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但我們卻可以據(jù)此推斷出王陽明在少時就具備了洞察萬物的慧根。山和月的對照,大和小的對比,少年時代的王陽明似乎已參透了《莊子?齊物論》中的理論。

讀過王陽明的《蔽月山房》,四座賓朋更是驚嘆,他們對竹軒翁說:“令孫聲口,俱不落凡。想他日定當以文章名天下?!?/p>

王陽明聽罷,反駁說:“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小小孩童竟有如此認識,大家都贊嘆不已。

據(jù)傳,王陽明幼時沉迷于象棋,并因此而耽誤學業(yè),父親龍山公震怒,將棋子全都扔進了河里。王陽明為此還特意作詩一首:“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這首詩后來被收錄到清人撰寫的《堅瓠集》中(見東正堂《陽明先生全書論考》卷十四《年譜一》)。

因為沉迷象棋,遭父親斥罵,就能做出如此詩歌,真乃天才也。后來,王陽明被貶謫到龍場之后,做過一首名叫《曉霽用前韻書懷二首》(《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九)的詩,其中有一句是:“謾有虛名擬八叉?!?/p>

“八叉”是取自“八叉手”的典故。據(jù)說晚唐詩人溫庭筠叉八次手,就能作詩一首,后來借指才思敏捷、立即成詩之人。上面這句詩是王陽明對別人評價自己是“八叉詩才”的批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