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領導者與領導者之間的矛盾,曾國藩注重大局。沈葆楨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曾國藩任兩江總督的時候,沈葆楨只是一個普通的道員。所謂道員,職務只相當于現(xiàn)在的巡視員,屬于正師級。資歷也很淺。但是曾國藩非??粗厮牟湃A,反復寫信要他走出家門,為國做事。他向朝廷推薦,說沈“該道器識才略,實堪大用,臣目中罕見其匹。”同治元年任命他擔任江西巡撫。沈擔任巡撫后,為了厘金的分配問題與曾國藩發(fā)生爭執(zhí)。
厘金是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國內貿(mào)易征稅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籌集餉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咸豐三年(1853)為江北大營籌措鎮(zhèn)壓太平軍的軍餉,在揚州里下河設局勸捐,其畝捐按地畝肥瘠和業(yè)田多寡,照地丁銀數(shù)分別抽捐,大致每畝起捐自八十文至二十文不等。后來在全國各地征收。厘金最初分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前者為通過稅,征于轉運中的貨物,抽之于行商;后者為交易稅,在產(chǎn)地或銷地征收,抽之于坐商。坐厘有埠厘、門市月厘、鋪捐、落地厘等名稱,是對商店征收的交易稅。此外,還有先捐后售的出產(chǎn)地厘金,如對絲、茶、土布在出產(chǎn)地所征收的產(chǎn)地捐。曾國藩東征后在湖南、江西、廣東設置厘金局,征收厘金,用于軍費開支。江西厘金一直是曾國藩在支配使用,沈葆楨上任不久,要求督撫平分厘金。兩人官司打到了北京,北京的許多高官,包括他的好朋友倭仁等都對他產(chǎn)生了質疑。朝廷評判的結果是“各分江西厘金之半”。對這個結果,曾國藩當然不滿意。但是他能夠委曲求全,他在日記中自我解嘲道:
日內因江西藩司有意掣肘,心為忿恚。然細思古人辦事,掣肘之處,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惡其拂逆,而必欲順從,設法以誅鋤異己者,權臣之行徑也;聽其拂逆而動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無敵國外患而亡為慮者,圣賢之用心也。吾正可借人之拂逆以磨勵我之德性。其庶幾乎!
當年以巡撫陳啟邁為首的江西官場事事與曾國藩掣肘,陳與曾國藩為同年、同鄉(xiāng)、同官,他一氣之下,將陳給參了下去。這一次,曾國藩不僅沒有參劾沈葆楨,而且將這種掣肘作為磨勵德性的手段,這是不容易的。作為掌管安徽、江西、江蘇三省行政、軍事,兼管浙江軍事的兩江總督、清廷所倚重的領導者,要“誅鋤異己”、參掉一個巡撫易于反掌,但是他沒有那么做。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大局觀念。當年參陳是為了大局,現(xiàn)在不參沈,也是為了大局。
左宗棠和曾國藩鬧翻之后,兩人一直沒有來往,要是其他的心胸狹小的領導者,只怕一有機會就會給左宗棠設置阻礙,更莫說支持了。可是曾國藩不然。為了國家的大局,他將個人的恩怨置之度外。左宗棠擔任陜甘總督負責西北軍務,曾國藩為他做了不少事。為左宗棠西征籌餉,始終不遺余力,而且推薦自己最得力的湘軍將領劉松山隨之西征。左宗棠在陜甘新疆建功立業(yè)皆賴此軍。當時,有人從西北考察歸來,與曾國藩談及左宗棠治軍施政,事事處處雷厲風行,卓見成效。曾國藩由衷佩服,擊案說:“當今西陲的重任,倘若左君一旦卸脫,不僅我難以為繼,就算是起胡文忠(胡林翼)于九原,恐怕也接不起這副擔子,你說是朝端無兩,我認為是天下第一!”這樣的胸襟是何等的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