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瀕臨破產的農村經濟 2

向曾國藩學領導藝術 作者:周玉柳


造成農村經濟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土地兼并。清朝土地兼并非常嚴重,滿族入關后,大規(guī)模的暴力圈奪土地,大量耕地集中在皇帝以及貴族地主手里。嘉慶年間,北京周圍擁有皇莊最多,達539個,占地面積共計9650頃49畝有奇;盛京、錦州、熱河、歸化等地均有皇莊,分別占地7147頃16畝、12268頃26畝、5275頃84畝有奇、1014頃、147頃、270頃;一些大地主、大官僚紛紛占并土地,乾、嘉之際有名的貪相和珅,占有土地80多萬畝;道光年間,大學士、直隸總督琦善占有土地256萬余畝;有錢的商人紛紛購買田地。失去土地的中小地主與農民成為流民或佃農。

二是人口激增。晚清一個最顯著特點是人口的增長。1792年雍正實行攤丁入田的稅收政策,這一政策極大鼓舞了人口的繁殖。到19世紀初人口出現(xiàn)一個高峰時期,嘉慶元年全國人口據(jù)清史稿記載是2.7億,但實際上應該超過3個億,因清史稿記載乾隆時期全國人口已經達到3億。道光末年全國人口達到4.1億,與乾隆六年比,凈增2.7億。(見崔之清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太平天國戰(zhàn)爭全史》第一卷第3頁)以曾國藩家論,曾國藩祖父生育兩個兒子,而曾麟書則是五子四女。19世紀時,中國農村家庭人口平均為5名左右,勞動力一般是2名,人均擁有可耕地為1.75畝至2.3畝。畝產糧食平均2.5石計370市斤。人地矛盾突出,相同的土地養(yǎng)不活激增的人口。

三是銀貴谷賤。當時蘇、松、常、鎮(zhèn)、太等地,是全國產糧最好的地區(qū),畝產米自一石五六斗至二石不等;除去佃戶平分之數(shù)與抗欠之數(shù),業(yè)主所收不過八斗。八斗除去額征之糧、漕斛、幫費計六斗,業(yè)主只獲二斗。繳納國家稅收“收本色者少,收折色者多”。本色就是繳糧食,折色就是折成銀兩上繳。東南地方一般是3000錢買一石米。以前是一兩銀子換1000錢,一石米可以換3兩銀子;到了咸豐初年,一兩銀子換2000錢。銀價漲一倍,錢價跌一倍。農民上繳折色,增加了一倍的收入。繳不起,就拖欠。所以到“道光十五年以前,江蘇尚辦全漕,自十六年至今,歲歲報歉,年年蠲緩,豈昔皆良而今皆刁!蓋銀價太昂?!崩U不起,就預征,今年收明年,叫做“截串”之法。這個辦法的實施,加劇了農民的負擔,有的地方收到了孫子、玄孫一輩,官民矛盾更加加劇,引發(fā)了各地農民起義鬧事。

四是天災人禍。自然災害層出不窮,此起彼伏。南方的水災、北伐的旱災、黃河的泛濫,幾乎年年有。因災害減免錢糧是清朝的一項重要政策,據(jù)統(tǒng)計在康熙執(zhí)政的六十年里,康熙免除的全國錢糧累計達到9000萬兩。1841-1843年黃河三次大的泛濫,1846-1850年長江、黃河流域1100個州縣有不同程度不同種類的災害。鴉片戰(zhàn)爭至1850年太平天國戰(zhàn)爭爆發(fā),期間災害連連,饑民、游民遍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