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h城的所在地會被稱之為鎮(zhèn),比如我來自山東省一個叫郯城的縣城,那么我所生活過的那個地方的名字就會叫郯城鎮(zhèn)。鎮(zhèn)與縣城的聯(lián)系是密切相連的,不僅僅體現在管轄這個縣的行政部門和行政長官都座落在鎮(zhèn)上,也體現在鎮(zhèn)里居民的與眾不同之處,比如說鎮(zhèn)里的年輕人,他們就會比更偏遠農村的孩子多一些見識,比大城市的孩子呢,又少了不少的物質享受和視野的開闊。如果說駐地鎮(zhèn)是連接城鄉(xiāng)的紐帶,那么小鎮(zhèn)青年便是農民與知識分子的中間人——這么說有點不太恰當,可我實在找不出更為合適的說法,所以先這么湊活著比喻吧。
為什么想起說這個話題?是因為最近網上總有人說農村人這里不好那里不好,有著什么樣什么樣的劣根性等等,小鎮(zhèn)青年心里煞是不高興。不高興歸不高興,小鎮(zhèn)青年一般還不敢發(fā)作,你說你那個地方離鳥不生蛋的地方近還是離我們的偉大首都近?當然是離鳥不生蛋的地方近。所以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可疑的目光射過來的時候,小鎮(zhèn)青年便會脖子一梗:我是縣城里的。仿佛這么一說,就立碼脫離了土腥味,有點吊兒郎當的意思,甚至有點小資有點文化味起來。
你還別說,眼下小鎮(zhèn)青年正是時髦的時候,舉個例子說,第六代導演賈樟柯浮出水面之作《世界》公映后,很快因為票房不佳又被市場摁下了水面,但到網上的論壇尤其是電影論壇看看,談論賈樟柯的影評和言論簡直像開了鍋,我敢打賭,這些熱捧賈樟柯的人十有七八是小鎮(zhèn)來的人,好不容易逮著個自己的形象代言人,還不往死里吹。據我了解,喜歡《世界》的大多喜歡《孔雀》,另外王小帥、蔡明亮等也是他們的嘴上常客,捎帶著還有已經顯得落伍的王家衛(wèi)。這些導演,可謂對小鎮(zhèn)青年們的苦悶了如指掌,難怪總有那么一小撮人將他們奉若神明。
小鎮(zhèn)青年敏感、憂郁,且不易被人識破。成年后常披著各種外衣在社會上扮演著各種角色,但靈魂和氣質仍然屬于被掩藏在記憶深處的小鎮(zhèn)。曾經的他們多痛苦啊,他們早戀、泡電影院、上街打架、失業(yè)、看了幾本破書,經歷留與走的反復煎熬……他們是一個多么奇特的群體:倔強、固執(zhí)、矛盾,堅守著曾經一些美好的品質,不被這個世界同化,對誘惑有著本能的拒絕,但又常常迷惑,他們是落魄的詩人,手藝熟練的編輯,小有成就的商人,散漫的自由職業(yè)者,就像當初游離在城鄉(xiāng)接合部一樣,他們的命運如安靜河流上的小舟,動蕩而詩意地漂流著。
前些日子,與幾個三十來歲出身小鎮(zhèn)的朋友一起喝酒,其中一位說,你們發(fā)現沒有,我們來自小鎮(zhèn)的人身上有一種特別的魅力。略思片刻,我們不約而同齊齊點頭,并為這個偉大發(fā)現暗自愉悅了好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