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國家資本主義 (2)

蘇東坡傳 作者:林語堂


不過這位怪人不只是不修邊幅而已。他尚未得勢以前的二十年間,最為人稱道的是他一再拒絕朝廷擢升的任命。很難相信他只是沽名釣譽而已,因為從他二十一歲中進士到四十六歲當權(quán),這可是他壯年最活躍的二十五年。他一再拒絕高職,始終只愿在邊遠路府擔任小官。當時是仁宗治下,有名的才子都匯集京師。王安石愈拒絕高位,名氣愈大,最后京里的大官們沒有一個不渴望見他一面的。他除了文章出色,也是能干的行政人才。他筑水壩、改革學校、成立農(nóng)民貸款,也實現(xiàn)了他的一部分新政思想。他政績不錯,人人都很喜歡他。別人催他進京,他置之不理。直到嘉祐五年(1060年),朝廷派他擔任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有興趣入京。顯然他志在經(jīng)濟與財政,覺得自己在這一方面最能報效國家。后來他母親去世,他不得不辭官守喪,守孝期滿,朝廷再召他進京,他又拒絕了,寧愿留在南京(當時叫金陵,在江寧府)。

這段時期他自甘淡泊,頗令人費解,他一定相信時機來了他定能為國家做一番大事,而且對他來說,在壯年建立政治生涯的基礎(chǔ)應該是最合理的。也許當時京師名臣碩儒之間的競爭讓他受不了,范仲淹、司馬光、歐陽修、曾公亮等年高德劭的學者一定不贊成激烈的改革,他們的名望足以叫思想新奇的年輕人為之氣餒。王安石要靜待時機,不過我認為還有一個心理上的原因。像王安石那種脾氣,不管到哪里都要當領(lǐng)導,而在邊遠地方任太守,也算是小水潭里的大青蛙。他曾在京里任職一段時間,卻一再和同僚爭吵,把事情弄糟。他想改變規(guī)矩,照自己的意愿處理一切。吳珪和張方平都曾回憶說,和他共事期間他很難與人合作。

嘉祐五年(1060年),王安石來到京師,時人視之為奇才。他詩詞散文都寫得不錯,思想創(chuàng)新,口才絕佳。富弼和文彥博等老臣都很看重他,連歐陽修也喜歡他。此人奇特的外表下隱藏著大家無法看透的才氣和性格。只有少數(shù)人看穿了王安石的個性,認為他是國家的一大危機,蘇洵和老友張方平就是其中之一。張方平曾和王安石一起監(jiān)考地方考試,將他調(diào)離之后,再沒和他有過來往。張方平定與蘇洵談及自己早年與王安石共事之事,因此,兩人都討厭王安石,尤其認為他的衣著和習慣有虛偽的成分。歐陽修把王安石介紹給東坡的父親,王安石本人也很想結(jié)識“三蘇”,但老蘇不愿見他。王安石母親去世時,老蘇也在被邀賓客之列,但蘇洵拒絕參加喪禮,還寫了著名的《辨奸論》,這篇文章后來成了歷代學校最流行的范文。

在這篇文章里,蘇洵首先指出人的性格很難洞察,往往連聰明人也會受騙,只有平靜的觀察家能看穿一個人的性格,預言其將來的發(fā)展。他列舉一位古學者在王衍少年時對他的預言,以及郭子儀對覆唐的盧杞所作的批評。盧杞是一位大策士,外表丑得嚇人。主人若接待他,一定把歌女舞姬屏退,以免嚇到女孩子,或者忍不住嗤笑而得罪了他。但是蘇洵說,若不是當時的皇帝昏庸無能讓他們掌權(quán),這兩人還不足以毀滅一個王朝。然而現(xiàn)在卻有一人,兼具盧杞的丑貌、才略和王衍的辯才?!敖裼腥?,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這種人可以騙過最英明的君主,一旦得勢,必是國家的一大禍害?!胺蛎婀覆煌?,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蘇洵但愿自己的預言不準,這樣他就可比為“善戰(zhàn)者無赫赫之功”的名將了,但是他說:“使斯人而不用也,則語言為過,而有斯人不遇之嘆,孰知禍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