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根本不拿中國當國家看(2)

孤獨百年:張學良的思想人生 作者:王海晨


一般意義上說的中日“同文”,即指日文中有大量的漢字。日本的《古語拾遺》也記載:日本“上古之事,口耳相傳而已。自王仁齋論語千文來,人始識字?!秉S遵憲:《日本雜事》。雖然漢字何時傳入日本,學界還在探討,但日本最初的文字來源于中國,此點無疑。甚至日本的片假名、平假名,也是“僧空海者,借漢字偏旁”而創(chuàng)。陳家麟:《東槎聞見錄》。直到1981年,日本政府頒布《常用漢字表》,漢字仍達1945個。王鋒:《論日本文字的歷史發(fā)展及其書寫系統(tǒng)的構成》,《世界民族》2002年第4期。這為中日交流確實帶來了“筆端有舌,何待言語”之便?!踩铡潮纫拜x寬:《沒鼻筆語》。日本人自己也承認“日本文化是豆?jié){,中國文化就是使它凝成豆腐的鹽鹵?!比毡疚幕从谥袊?。所謂“同種”,即說日本人來源于中國?!稌x書·倭人傳》記載,倭人“自謂太伯之后”。日本史家也有贊同此說者,江戶時代的林羅山就主張日人為吳泰伯后裔。近代學人王韜曾分析:“若言日人本中產,或間有之,未必盡然也。江浙兩省密邇東瀛航海,遭風至其國中,遂留不返。”日本考古學界也有人提出日本人種與中國的越人有著密切關系。關于中日“同文同種”的觀點,可參閱彭雷霆:《近代中國人的日本認識(1871—1915)》,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關于日本人種起源,可參看應驥:《日本大和民族探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周蜜:《日本人種論》,吉林大學2007年博士論文。

“同文”之說,不可否認,“同種”之說,尚待考證。然而,即便是既“同文”又“同種”,也得不出中日關系容易調整的結論?!巴耐N”說的是源頭,自13世紀以后,日本神國意識日益濃厚,輕視他國的思想逐漸占據上風。正如日本學者所言:“原先崇拜中國,而這時(元代兩次征日因遇颶風而返,日本人認為颶風乃‘神風’)產生了一種思想(日本神國意識),認為中國不足道,印度不足道,沒有別的國家像日本這樣高貴,以這種觀念為基礎形成了當時的文化獨立。”可見,自元代起,中日之間在文化上已露分道揚鑣之端倪。

到了近代,日本從政府到民間,開始出現一種去漢字化傾向。早在德川幕府年間,幕府將軍德川慶喜首次提出在日常公私文中廢棄漢字,代之以假名的提議,到了明治時期,有人主張以假名代替漢字,也有人主張以英語代替漢字。但漢字在日本沿用已久,徹底廢止?jié)h字顯然不太現實,明治政府轉采“漢字制限”方案。此后多次公布漢字使用量,1899年日本文部省頒布《漢字整理案》,規(guī)定常用漢字減少到2600個,1945年減少為1850個。由此觀之,即便古代中日兩國確實“同文”,而到了近代,在日本政府的“制限”政策下,日文已逐漸遠離“漢字文化圈”。關于幕府末年和明治年間日本廢止、制限漢字的爭論,參見馮天瑜:《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漢字術語生成》,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339—342頁。

中日兩國人從體型、膚色到容貌,從人種學而言,“同種”說大致不錯,但到了近代,日本在民族主義視域下,有人認為承認“日本人種源于中國”,有損日本國家體面,甚至認為不利于國家獨立,“謂泰伯后,是以我為附庸國也”,要求改寫史書,將寫入《日本通鑒》的“日本人為泰伯后裔”說從書中刪去;另一本日本史書《日本政紀》對徐福東來說“亦屏而不書”,公然篡改歷史。

明朝時,日本還和中國保持著朝貢關系,維持著華夷秩序,即日本視中國為“華”,視己為“夷”,“中夏為天地之中國,位于四海之中”,而日本則與朝鮮、琉球等一起被列為“九夷”。承認“中國諸事為好,本國系小國,以為萬事均不及中國,且圣人亦只能出自中國?!泵髑逡状螅毡菊J為中國“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夷之態(tài)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