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是重兵把守的禁地,尋常人不能靠近,現在它成為面向公眾開放的公園,吸引遠道而來的游客尋覓歷史的遺跡。以今人的眼光看,這座兩層的小樓也許夠不上豪華,但在物資匱乏的當年,已算設施奢華。特別是它內部四通八達可直通“總統(tǒng)府”、松山機場和“衡山指揮所”的坑道工程,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臺灣政治權力中心。當年敗走小島的蔣介石,想必曾在這里苦苦思索失敗的原因。
翻開舊相冊,晚年的蔣介石面容日益呈現一種慈祥的神態(tài),他已成為虔誠的基督徒多年。也許冥冥中已預感到“反攻大陸”的破產,他開始接受上帝的安排,寄情于山水,與宋美齡流連在臺灣的各處風景名勝。這對政治情侶越到晚年恩愛越深,常牽手散步,共用一塊坐墊,互相稱呼對方為達令或達。
在蟄居小島26年后,他慨然離世,被安葬在臺灣桃園縣大溪鎮(zhèn)的慈湖,一個景色酷似故鄉(xiāng)的地方。
他為臺灣之后的經濟崛起奠定了基礎,這也成為臺灣實現民主的前提,他說:“如果我去世時仍是個獨裁者,我必將和所有的獨裁者一起為后人遺忘。但是,如果我能替民主政府建立確實穩(wěn)定的基礎,我將永遠活在每個家中?!?/p>
他的兒子蔣經國則開創(chuàng)了臺灣的民主時代,“用專制結束專制”,開放黨禁、報禁。經過十多年的民主浸淫,臺灣已經成功實現一次政黨更替,民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但2007年,又一輪的臺灣大選臨近,民進黨的領導人陳水扁卻在島內搞一系列去中國化,甚至宣布要將中正紀念堂改名,拆除蔣介石塑像。為了對國民黨釜底抽薪,還傳出要撤走兩蔣陵墓守衛(wèi)的消息,試圖抹去國民黨在臺灣的痕跡,挑戰(zhàn)國民黨曾經統(tǒng)治的正當性。一場去蔣化運動當時可謂搞得沸沸揚揚。陳水扁這一出身臺灣本土,從外形到聲譽皆評價不佳的領導人,也許并不是一個能夠帶領臺灣走向強盛的領導者,但卻是一個操縱人心、善用民意的高手,在臺灣底層民眾中有巨大的支持率。
不過對陳水扁的所為,并不是所有臺灣人都認同。在臺灣貓鼻頭公園里,一位偶遇的臺灣女性不加掩飾地告訴我不喜歡陳水扁,因為他令臺灣經濟面臨崩潰。我問她為什么陳水扁會有極高的支持率,她撇了撇嘴:“那只是一些南部的農民,在中產階級中哪有那么高的投票??!”在花蓮的小吃攤,我們又和另外一位臺灣大伯小心翼翼地探討政治生態(tài),大伯直言不諱地說陳水扁是一個騙子。
與臺灣人聊起本省人與外省人,還有即將到來的大選,盡管政治議題不再是兩岸人交流的禁區(qū),但仍能感受到彼此之間對對方政治生態(tài)的陌生。大陸對臺灣的政治印象幾乎全通過傳媒獲得,電視中的臺灣民主大多呈現一種暴力的形態(tài),政論節(jié)目中各黨派的支持者語帶諷刺,不惜以武力攻擊對方,“立法院”內男女議員高談闊論,一言不合就上演全武行,本是淑女與紳士的政治家,那一刻斯文盡喪。不過無論如何,由我們來評論臺灣的民主,似乎總有隔岸觀火的疏離感。
臺灣的民主初始階段也許伴隨著不成熟、娛樂化,但不經軍事政變、流血暴動,平穩(wěn)實現一人一票、政權更替,也說明了很多問題。在臺北街頭,當導游指著一棟低矮的建筑,告訴我們這就是著名的“行政院”,我們無比驚訝。那只有幾層樓高的房子,外表看去毫無內地政府機關常見的威嚴和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