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個喜歡轟轟烈烈的人,工作是療治心靈傷痛的好辦法。他毅然決然地登上了從紐約開出的客船,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祖國。
熱血奔騰的父親一下子投身到宗教救國的事業(yè)中去。他先在天津美國人開辦的基督教青年會工作。他們組織青年到農(nóng)村宣傳基督教,搞掃盲識字運動。在青年會,父親遇到了母親,雙雙志同道合,結(jié)為伉儷。1929年,父親又到美國基督教會出資辦的廣州嶺南大學任教,母親便隨父親一起南下。
我的母親姓言,名字叫做忠蕓,言氏家族是孔子的弟子言偃(子游)的后裔。母親是辛亥革命后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批女大學生,出身詩書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我的外祖父言希仁是清朝末年的秀才,江蘇常熟人,飽讀詩書,寫得一筆好書法,
雖然深受傳統(tǒng)文化浸潤,
但他的思想并不保守。當時女孩子讀書,還為封建士林所不齒,外祖父不顧社會上的“誹謗橫生,侮辱備至”,仍把我母親送入普育女子學堂讀書。
我的母親為人之善良是有口皆碑的。她九歲時喪母,三年后,外祖父續(xù)弦,繼母才比她大三歲。一般來說,前女繼母,關系永遠緊張,但是這一對正相反,反而成了要好的朋友。母親幫助繼母操持家務,對繼母生的弟妹關懷備至。
小學畢業(yè)后,母親考入了住校的、不用交納學膳費的北洋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該校實施嚴格的師范教育,課程除了國文、英文、史地、數(shù)理、化學和教育外,還有音樂、體操、美術(shù)、手工、烹飪、縫紉等課程,在當時是很先進的。
該學校后更名為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培養(yǎng)出了一批很有名望的女革命家和現(xiàn)代作家。母親也是在那里和周恩來總理的夫人鄧穎超相識的。1919年的天津,受西方影響程度甚至超過上海,西方幾個國家,如英、法、德、美、奧、意、俄和日本已經(jīng)分割了這個北方第一大港,洋學校制度也就隨著傳教士和大炮被引進來了。這對中國人來說,是莫大的恥辱,但對我母親個人的教育來說又是莫大的幸運。母親從師范學校畢業(yè)時,恰逢外公到安徽工作,母親便隨行前往,并且在安徽寧國縣女子小學教書,后來升為校長。但寧國縣地處叢山之中,老百姓貧窮、閉塞、迷信,流氓地痞常來搗亂,繼母擔心母親的安危,
便讓母親辭職。母親辭職后來到上海,考進了劉海粟于1912年創(chuàng)辦的上海國畫美術(shù)院,即后來的上海美術(shù)??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