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民國電影檢查制度之初創(chuàng)(1)

影藝的政治 作者:汪朝光


從嚴格意義上說,電影檢查是對電影完成片或電影劇本進行檢查,然后決定其通過或不通過。但是,在這樣的電影檢查制度建立之前,中國已經(jīng)有了對電影院的管制條令,此或可視為電影檢查制度的雛形或變形。

還在清末,1906年11月,因“京師戲園向不準演夜戲,刻有西人在三慶園演電光跳舞各戲,因而各戲園擬稟請總廳援照開演夜戲”。警廳“對于此事并非驟然批駁,唯令各園均俟電燈全點之后,方可開辦,以免往來馬車時有沖撞擁擠之虞,致礙路政”。而民政部“以三慶園每晚開演電戲,前往游觀者人數(shù)甚多,難免有滋生事端之患,故擬飭令停演,以期地方安靖”。次年,御史俾壽上奏,認為“近日各戲園夜間添演電影,男女均準入座,而電影又非將燈光全行收暗不能開演,流弊尤不可問”,而且“前者三慶園因電機爆響,男女逃避,傾跌奔撲,甚不雅觀”,請飭令禁賣女座。警廳認為,影院男女分座于樓上樓下,各有出入途徑,凡有傷風化影片一律禁演,且有巡警往來值勤,不可驟然禁止。此后,給事中王金溶再度上奏,要求對“外城戲園開演夜戲,著民政部即行禁止”。但外城警廳仍認為,“外城戲園所演電戲,本廳有規(guī)則以取締之,有警員以監(jiān)臨之,有時間以限制之,尚無妨礙之處”。

上述要求禁映電影的最終結果如何并無定論,從現(xiàn)有史料看,實際禁映的可能性不大。由此可知,放映電影在“京畿重地”之北京有過爭議,而要求禁映者的重點在于男女觀眾混雜于夜場,“甚不雅觀”。這是對電影觀眾的限制,而不是對電影本身的限制,因此還不能稱之為電影檢查。但警廳稱對電影“有規(guī)則以取締之”,可見當時已有了某種對影片標準的要求,不過因為該條報道未予明言,我們尚不知這種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還是在1906年,先后有希臘、奧地利、意大利、俄羅斯的商人,申請到吉林省放映電影,而吉林地方當局概復以“礙難照準”,理由是“吉林省城既非通商口埠,未便準外人演戲”,且“與地方情形有所窒礙,未便轉飭準演”。1909年7月5日,浙江省垣警察局總辦,因屢有人稟開影戲,便以“電影有涉危險,未便輕視”,出示禁止上演,規(guī)定“后有稟請開演電影,俟本總局訂有專章,再行照準”。1911年6月,在中國最早放映電影的上海,上海城自治公所公布了有關放映電影的條例,規(guī)定“開設電光影戲場,需報領執(zhí)照”;“男女必須分座”;“不得有淫褻之影片”;“停場時刻,至遲以夜間十二點鐘為限”;如有違犯,“經(jīng)查察屬實者,將執(zhí)照吊銷,分別懲罰”等。上述各條,除“淫褻”一項關乎電影內容外,其余各條文均為關于電影院的管理規(guī)定,而當時電影的內容以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為主,此類禁令的實際意義尚未凸顯。

自中國開始放映電影到清朝覆亡的10余年間,我們所見較為接近于本來意義之電影檢查的有過一次報道。1910年底,“美國有一宗形容決斗之電影,美人因其易于誘發(fā)青年勇于私斗之惡習,懸為厲禁,不許奏演。邇來此項電影在上海各租界開演。近聞民政部已派人暗地調查,如果有二人決斗及各等壞人心術之電影,查有實據(jù)后,即禁其至內地開演,以維風化”。因為資料原因,此事的結局我們亦不得而知。因此,終清之世,電影放映雖然已經(jīng)在大城市里開始流行,但嚴格意義上的電影檢查尚未出現(xiàn)。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至20年代初,中國建立電影檢查制度的條件逐漸趨于成熟。首先是電影放映市場的擴大,據(jù)統(tǒng)計,20年代中期,國內電影院總數(shù)已達到140余家(此數(shù)字不包括臺灣、香港與澳門的電影院),其中上海、北京、哈爾濱、漢口、天津等大城市的影院數(shù)已超過10家。電影院的上映片目也日漸增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