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邦與知識分子群體(1)

劉邦與項羽 作者:朱永嘉


秦漢之際,楚漢相爭的過程中,在劉邦身邊匯集著一批知識分子,他們有的是劉邦在沛縣起事不久就參預(yù)其事的,如蕭何與曹參,有的是在劉邦行軍過程中,陸續(xù)來到劉邦身邊的,如酈食其、陸賈、叔孫通,有的是在項羽那里不得志,然后轉(zhuǎn)而投奔劉邦而來的,如韓信與陳平。其中有的人是文武雙全,如韓信與曹參,而大部分是出謀劃策和游說之士,用現(xiàn)在的話說,他們既當(dāng)參謀,又當(dāng)外交使節(jié),縱橫捭闔于各國之間。春秋末與戰(zhàn)國時期,士大夫這個階層崛起,他們都有周游列國,在列國兼并戰(zhàn)爭中尋找自己大展宏圖的機會。

孔夫子與孟子都曾經(jīng)周游列國,那時的知識分子對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不是很強,換一句話說,那個時期君擇臣,臣亦擇君,統(tǒng)一國家沒有最終形成,各方都有一個選擇的自由。在中國歷史上,凡屬分裂鼎足時期,都曾出現(xiàn)過這種狀況,在這個紛爭的過程中,誰能集中知識分子的智慧,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誰往往就會是最終的勝利者。在這個問題上項羽不如劉邦,曾經(jīng)是自己身邊的人不能重用,結(jié)果跑到對方那里去,卻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并且給了自己致命一擊,如陳平與韓信便是。誰能禮賢下士,廣納各方建議,誰就能讓這些士子忠心耿耿為他服務(wù),田橫與五百壯士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趙王敖的郎中田叔、孟舒等也屬于這類例子。士子為人還得有一點氣節(jié),不能有奶便是娘,唯有如此,君臣之間才能建立比較牢固的相互關(guān)系,才能患難與共,不為一時一事之得勢而左右搖擺。當(dāng)然,這一點也是相對的,有時它也會隨著根本利益關(guān)系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其變化也是因人因時因事而異的。知識分子的作用,說到底是一個智庫的作用,也就是信息量的占有與處置的能力。還有就是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上,宣傳和組織的能力。這兩方面的能力協(xié)調(diào)得好,就能在矛盾沖突和斗爭中,為當(dāng)局者爭取更多的有利條件,為挽回敗局,為贏得勝利取得更多的機會。

有了對劉邦與其知識分子群體相互關(guān)系的基本概念,我們再來分析幾個具體案例,從哲學(xué)上講我們便能從個別中看到一般,而不是就事論事了。

先說酈食其,毛澤東在一九六二年的七千人大會上講霸王別姬那個故事,就提到了劉邦與酈食其的關(guān)系。《漢書?酈食其傳》云:

酈食其,陳留高陽人也。好讀書,家貧落魄,無衣食業(yè)。為里監(jiān)門,然吏縣中賢豪不敢役,皆謂之狂生。

酈食其見劉邦的情況前已言及,他為劉邦進軍咸陽提出了先取陳留的建議。其傳云:

問曰:“計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積粟,臣知其令,今請使,令下足下。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內(nèi)應(yīng)?!庇谑乔彩称渫?,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號食其為廣野君?!?/p>

又,漢三年(公元前二〇四年)秋,楚漢相持于滎陽地區(qū),韓信方東擊齊,迫于楚軍攻勢,劉邦想退屯鞏,酈食其不贊成劉邦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議。其傳云:

食其因曰:“臣聞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夫敖倉,天下轉(zhuǎn)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臧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方今楚易取而漢后卻,自奪便,臣竊以為過矣。且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百姓騷動,海內(nèi)搖蕩,農(nóng)夫釋耒,紅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復(fù)進兵,收取滎陽,據(jù)敖庾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距飛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今田廣據(jù)千里之齊,田間將二十萬之眾軍于歷城,諸田宗強,負海岱,阻河濟,南近楚,齊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shù)十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臣請得奉明詔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藩?!鄙显唬骸吧??!?/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