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
2010年,7月7日,星期三,酷暑時節(jié)。當本書的初稿完畢,準備在《萌芽》雜志連載之際,我開始了一段極度煎熬的時期——為新書想一個好名字。
最早的名字叫《真實的幻覺》,后來經(jīng)過了諸如《禁區(qū)守望者》之類的若干個名字,我忽然想到了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于是,就有了《謀殺似水年華》。
感謝上蒼,幾乎每一個聽到這個書名的人,都會拍案叫好。甚至,有一位國內(nèi)知名的女導(dǎo)演,以及她的制片人,僅僅因為聽到“謀殺似水年華”這六個字,就想要買下這本書的電影版權(quán),最后卻被我婉言謝絕——我希望電影無論如何改,都要保持《謀殺似水年華》的主題。
2010年11月,《萌芽》雜志開始連載本書,眾多出版商與我洽談本書的出版事宜。直到2011年的春節(jié),我才確定了現(xiàn)在的出版方新經(jīng)典文化有限公司。
2010年8月4日二稿,2010年12月23日三稿,2011年2月16日四稿,2011年3月15日五稿,2011年3月26日六稿,2011年4月24日七稿。
現(xiàn)在,你們看到的,就是這部七易其稿的《謀殺似水年華》。
我改的最后一個字,就是全書的最后一個字。
我從沒有想過會為一部單行本的長篇小說,花費如此長的時間與如此多的精力。
也許,是因為我想要有一部寫到極致的作品。既然,是社會派的懸疑小說;既然,是一個懸疑外衣下的愛情故事,就應(yīng)該把懸疑、社會、愛情,這三個元素都寫到極致。
首先,本書出現(xiàn)了三樁謀殺案,雖然不算多,但也絕不簡單,跨越漫長的十五年,兇手用同樣的方法殺死三個美麗的女人。我希望直到最后幾頁,你們才能揭開謎底。我更希望你們之中,能有人提前窺透惡鬼的面目。
其次,以往我從未像這本書里寫到的那樣,如此有意或無意地去表現(xiàn)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我第一次寫到了農(nóng)民工階層,第二次寫到了白領(lǐng)階層,第N次寫到了校園生活,還有公務(wù)員、蟻族,乃至權(quán)貴階層。從空間上來說,故事主要發(fā)生在上海,男主人公來自西北的小縣城,我還寫到了廣東珠三角的農(nóng)民工(我認為他們最能代表同胞們的大多數(shù)),甚至還有一個來自東北的青年。我唯獨漏掉了北京——其實,如果你仔細看的話,還是會發(fā)現(xiàn)與北京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從時間上來說,故事從1995年開始,跨越十五個年頭,直至2010年。但是,還有部分故事發(fā)生在更早以前,那個謀殺了更多人美好青春的時代。如果,你把最后寫到的未來也算上,那么這本書的時間跨度為三十九年。漫長的三十九年,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整整一代人的歲月?!吨\殺似水年華》所寫的,也不僅僅只是一代人的故事。
最后,是愛情。我不指望你為本書男女主人公而落淚,但我卻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人生若只如初見!
好吧,還有一個問題:什么樣的小說,才算是真正的小說?
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在問——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聽起來有些無聊,但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確實有許多人,并不是人。
因此,那些“人”必須要打上引號,你懂的。
所以,在我們一不小心闖入的這個文學(xué)圈里,確實有許多小說,并非小說。
請原諒,我還是要再重復(fù)一下中學(xué)語文老師說過的話——
小說三元素: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
通常,如果是說故事,只要有情節(jié)和環(huán)境就行了,有的簡單到連環(huán)境都可以拋棄,比如那些用手機傳播的小段子。確實,我們在書店里看到的許多“小說”,大多只有情節(jié)而無人物——那里面的人物,基本是服務(wù)于情節(jié)的工具,或是被故事拖曳的行尸走肉,既沒有鮮明的性格,也缺乏任何的變化。
人物——真正的人物在哪里?真正能被讀者記住的人物在哪里?許多故事看起來很精彩,能讓人一口氣讀完,為什么很快又被遺忘?因為,沒有一個能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為什么我們喜歡金庸的小說?不僅是有精彩曲折的情節(jié),更因為有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這些能讓人刻骨銘心一輩子的人物。這,才是我判斷一部好小說與一部好看的小說的標準。
懸疑小說,能不能既有好看的故事,又有能讓人記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