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與我同去的攝影記者是地道的臺灣姑娘,老樹談興更濃。他喜歡那島上遺存,舊文人和良家女子的聲氣還在。有一年聚會在張大春家,陳傳興也在,聊起山東臨朐,張大春說,朱天文、朱天心姐妹老家也是臨朐,馬上電話引薦,可惜主人不在。
在臺灣,他沒事就站在馬路牙子上看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看夠了,拐進小巷子吃面。一家面館,小得不能再小,只有三四張桌子,卻極干凈齊整。老板娘胖胖的,頭發(fā)梳得紋絲不亂,系條藍(lán)格子布圍裙照應(yīng)著,麻利地端面,低聲地說話,接錢的時候仿佛做了錯事,臉上竟有羞色。訪問臺灣師大,他立在院子里抽煙,過來一位老太太呵斥:“怎么能在這里抽煙!”老樹心里叫聲“好”,覺得民國某位中學(xué)女校長復(fù)活了。臺灣攝影師沈昭良領(lǐng)著他去艋舺,沈昭良出生的地方,他更是歡喜;饒河街上機車飛馳來去,女孩兒摟著前座男人的腰,那感覺好。
“現(xiàn)如今不只北京大妞,一國的女孩兒恨不得一個個都跟殺豬似的,隔三岔五想起優(yōu)雅了,學(xué)的也就是林志玲。受不了,我渾身起小米?!?/p>
喧嘩飽滿五味俱全的俗世生活,本是一個社會最豐沃的土壤,上面可以長出各種活物來。一旦被修剪被掃蕩,統(tǒng)一在某種意識形態(tài)之下,文化生態(tài)就毀了。用老樹的話來說,只許長一種樹的林子看著雄赳赳森森然,可是花也不開了,水也不流了,鳥也不來了。
只是,晚清至民國初的老照片里,明明也有一股腐朽之氣。女人纏著小腳,大褂豎起高領(lǐng),發(fā)髻堆得老高;男人春秋冬三季長袍馬褂,綢緞料子,富貴吉祥圖案,人在鏡頭前,呆呆怔怔,了無生氣,透著幾代人被鴉片膏敗壞的精氣神。這原是民國時代的一面,老樹也不喜歡。他看晚清的畫,也有這種往下掉的朽敗之氣,讓人覺得清朝不亡都不好意思。然而,這攔不住他構(gòu)建一個他鐘情的或曰想象中的民國:女子良順,穿布旗袍,溫婉樸素;男子文雅,一襲長衫,清新健朗;塵世間自由自在,生動活潑;慢,有閑,在人們臉上看不到急切的欲望,凡事無可無不可的意思。
身在現(xiàn)實,心中駐著一個世外桃源,這樣的情形在哪個年代都有。有人心儀六朝倜儻風(fēng)流,有人懷想漢唐豐饒莊嚴(yán),老樹呢,就認(rèn)了那個影影綽綽疊著家鄉(xiāng)自然風(fēng)貌的民國。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從唐宋到民國,在繪畫、寫作、攝影、設(shè)計、書法、制陶、電影批評、攝影批評、出版、授課中游歷,老樹自覺不自覺地受了文化僭越的恩賜。他像他在窯里燒制的瓷瓶茶壺一般,經(jīng)了高溫,漸漸溫潤圓融。在畫中,他大約是一個反向的朱新建,一個褶皺版的豐子愷,一個更加明亮的竹久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