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幻想是否就是毫無益處的呢?人們是不是應(yīng)該戒除樂觀的幻想,對沉湎于美夢的行為感到羞愧呢?
從弗洛伊德開始,有很多心理學家對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弗洛伊德認為,樂觀的幻想會在短時間內(nèi)令人感到愉悅,但長此以往,人的個性發(fā)展就會受到妨礙,并且會產(chǎn)生焦慮情緒及其他神經(jīng)質(zhì)行為。他還認為,人的幻想或“白日夢”是對消極現(xiàn)實的彌補,在此過程中,人會做出有違道德或非理性的行為。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戒除樂觀的幻想。20世紀中期,新弗洛伊德學派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學者繼承了這一觀點,認為只有將思想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摒棄幻想,才是“健康的心態(tài)”,才能實現(xiàn)自我。英國社會心理學家瑪麗·雅霍達(Marie Jahoda)是這樣說的:“……這種對現(xiàn)實的認知才是健康的心態(tài),其腦中所想與現(xiàn)實是一致的。”特別是,此人要認同自己身上那些自己都不喜歡的特質(zhì)。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宣稱:“心理健康的人覺得可以接受自我及本性,而不會感到懊惱或委屈?!薄@可以看作是對美夢和憧憬的暗中批判。
這種觀點至今仍然存在,并且不僅限于學術(shù)領(lǐng)域。2009年全球經(jīng)濟衰退以來,評論家對理想化和樂觀幻想的觀點橫眉冷對,因為它們沒有站在“現(xiàn)實”的地面上。2009年芭芭拉·埃倫里奇(譯注:Barbara Ehrenreich,美國女權(quán)主義者,政治活動家)出版的《失控的正向思考》(Bright-Sided: How the Relentless Promotion of Positive Thinking Has Undermined America)一書就對樂觀幻想進行了嚴厲批判,她將其稱作“對人的蠱惑”。埃倫里奇倡導(dǎo)“大家應(yīng)該擦亮雙眼,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或者不要在情緒和幻想中加入任何色彩……”我們要將喜怒哀樂的干擾擋在身外,眼里只有客觀現(xiàn)實——連自己不喜歡的那些現(xiàn)實也要看在眼里?!艾F(xiàn)實主義,甚至是防御性悲觀主義(譯注:是一種預(yù)測消極后果并采取相應(yīng)防范措施的心理策略),都是生存的先決條件,不僅對人是這樣,對所有動物都是這樣。稍微觀察一下隨便一只野生動物,大家也會被其警惕性所震撼?!?/p>
可是,野生動物是一回事,大學生就是另一回事了。23歲的瑞琪兒剛從大學畢業(yè),現(xiàn)在居住在新英格蘭地區(qū)(譯注:New England,位于美國大陸東北角,瀕臨大西洋,毗鄰加拿大,新英格蘭地區(qū)包括美國的6個州:緬因州、新罕布什爾州、佛蒙特州、馬薩諸塞州,羅得島州、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城市里。4年前,她還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有過一次痛心的經(jīng)歷:她的男朋友蒂姆因販賣毒品而被捕入獄。蒂姆可不是一般的男朋友,他是瑞琪兒的真愛(或看起來是這樣)。她曾在一篇未發(fā)表的隨筆里寫道:“我們相愛,因為別的毫無意義;我們相愛,因為我們離不開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