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可·波羅游記》的真實性得到證實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各種質(zhì)疑聲仍然此起彼伏。當然,其中有些質(zhì)疑值得我們商榷,但有些就顯得很荒謬了。1995年,弗朗西斯·伍德在她的《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中聲稱,馬可最遠沒走出過君士坦丁堡,因此,《馬可·波羅游記》要么是馬可根據(jù)其他旅行家的冒險經(jīng)歷編寫而成的,要么就是他根據(jù)波斯人所寫的旅行指南中的信息和資料完成的。
伍德提出這一質(zhì)疑很多年后,德國學者赫伯特·弗蘭克也提出,馬可的游記其實根本就是一些玩笑之詞而絕非事實。后來伍德借助大英圖書館的資料,對馬可游記的真實性問題又一次提出質(zhì)疑,結(jié)果遭到了對此極為不滿的學者們的口誅筆伐,學者們駁斥伍德的依據(jù)是“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波斯人所寫的旅游指南”。當伍德提出,為何中國史料文獻中從未提及馬可·波羅這個名字時,學者們則以中國當代學者楊志玖找到了有關(guān)波羅三人去波斯護送蒙古公主闊闊真的歷史資料為論據(jù)與她進行爭辯。
當伍德再次提出,如果馬可真的到過中國,那么他一定會講到長城,但是《馬可·波羅游記》中對長城只字未提,而與馬可同時代的其他記述中對長城卻有所記載。針對馬可為何會忽略了對長城的記述,學者們給出的唯一充分理由就是:長城當時還未建成。
亞瑟·N.沃爾德倫曾在《哈佛亞洲研究學報》撰文指出,長城建于馬可·波羅時代之后的明朝(1368~1644)。他得出的結(jié)論是:“讓我們關(guān)注一下有關(guān)長城的神話……四百年前,這個神話傳到了西方,雖然它對研究民間傳說和神話的學者來說,是一個很有研究價值的課題,但它卻誤導了史學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羅依果·拉赫威茨指出,直到1579年,中國的制圖師才提到了長城,“這就意味著在1579年之前,就連中國的地理學家也忽略了長城的存在,因此,馬可·波羅沒有提到它也就不足為奇了”。
拉赫威茨嚴肅地指出,幾乎所有對《馬可·波羅游記》的誤解并不是因為該書是馬可借用他人的資料拼湊而成,也不是因為它的結(jié)構(gòu)不合理,而是因為原作內(nèi)容遭到了人為破壞和誤譯。拉赫威茨說:“在我看來,即便馬可沒有親自到過中國,但他收集到了有關(guān)13世紀的亞洲的各種豐富而翔實的資料,僅這一事實本身就要比編出《馬可·波羅游記》更為了不起?!?/p>
雖然赫伯特·弗蘭克也曾提出馬可很可能沒走出過家門這一說法,但他并不認可伍德的觀點。盡管馬可和他的合作人魯斯蒂謙偶爾會歪曲某些事實,或者刪掉一些讀者覺得應該出現(xiàn)在游記中的內(nèi)容,但按照馬可時代的較為寬松的標準來評判的話,他們基本上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敘事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