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還是蘇俄,這個問題放在今天,已不難理解。但,英、還是美,這兩者間的差異,時人乃至今人,未必看得清楚。英是君主立憲,美是共和立憲,在立憲相同之外,差異便是君主與共和(即民主)。那么,選擇前者,還是后者,一個基本考量,便是中國自己的國情。任公所以主英不主美,蓋在于中國國情近于英而別于美。因為中英兩國都是君主體制,而且中國比英國有著更為漫長的君主歷史,且無有一日北美那種殖民自治的傳統(tǒng),故立憲之路,理當走英,讓憲政在自己的傳統(tǒng)里誕生。設若一意走本土傳統(tǒng)中沒有的美式共和之路,方枘圓鑿,非但共和不得,反添無窮混亂。但,學英還是學美,1905年,孫中山對梁任公有過這樣的諷刺:“中國可以一蹴而至共和,不必由君主立憲以進于共和。如鐵路之汽車始極粗惡,繼漸改良。中國而修鐵路也,將用其最初粗惡之汽車乎,抑用其最近改良之汽車乎?!眴韬?,孫氏中山,就政治體制言,君主立憲與共和立憲,本無優(yōu)劣好壞之別,北美又何以凌越英倫。再,北美殖民者正是來自英倫的清教徒,他們帶去了英倫的傳統(tǒng),又因地制宜,這才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國家。沒有英倫,何來北美。即以北美論,當年漢密爾頓等人擔心共和體制易發(fā)混亂,曾主張憲政框架下的君主制而非民主制,只是最后未通過。但,北美既可君主,亦可民主,只是它能做到的中國卻未必能,如果缺乏相應的歷史條件的話。美國共和來自各殖民地一百多年的自治,皇權制度下的中國,兩千多載,曾有一日公共自治乎。況就共和言,國民資格亦根本不夠。一個四萬萬人只有一萬人識字亦即四萬人只有一個人識字的國家,可以說共和就共和嗎。就這一萬識字人而言,只會詩云子曰,但連地球形狀是圓的都不知道(此亦任公之言),沒有相應的現(xiàn)代知識,這樣的國家包括這樣的民眾可以說民主就民主嗎。以美式共和,施以當時中國,亦即推翻一個皇帝,“用四萬萬人來做皇帝”,這樣的共和如不是利用民眾以逞其野心,便是地地道道的政治激進主義,非為任公所取。
任公的失敗,便是共和主義的成功。然而,共和激進主義成功之后,旋即陷入時局的混亂,此亦符契于任公事前之所預言。在共和派眼里,清末是專制,北洋也是專制;但可以比較的是,同為專制,清末十來年沒有什么動亂,北洋十多年,不但政局亂象紛呈,且波及社會,導致割據(jù)與戰(zhàn)禍綿延久遠,以至一再被打著民主旗號的不同政治勢力所利用。共和致亂,且為亂源,不獨北洋如此,這原本就是一個世界性的現(xiàn)象。如果可以比較一下現(xiàn)代以來的歐洲歷史,那些君主傳統(tǒng)的國家,只要是走君憲道路的,二三百年,無不安定和平。相反,君主政制頓轉共和,一旦脫失自己的傳統(tǒng),卻無常陷入周期性的擾攘與動蕩(更有甚者,20世紀的蘇俄極權、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國納粹等,都是也只能是共和的產(chǎn)物;正如你無法想象,即使是君主專制,都無從產(chǎn)生這制度邪惡的德、意……)。更無論那些地球版圖上的亞非拉,多少共和國其實就是軍政府,伴隨共和名頭的,無不是那眼花繚亂的政變與篡奪。
任公先生,我們是歷史的后來者,已不難看到這一點。回顧您和您的老師康有為,當時即屢以法國為例、以中南美為例,泣血告誡國人只可君憲,萬不可共和。但“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孫氏同盟會和一脈相承的《新青年》,一致標舉法國及其大革命,殊不知,這正是君主傳統(tǒng)國家學美不學英的反面鏡鑒。您的老師康有為特撰《法國大革命記》以警之。和古老的華夏一樣,法蘭西亦有一千多年的君主傳統(tǒng),但它偏偏效法一天都沒有存在過君主的美利堅。結果從1792年第一共和始,不但架起了斷頭臺,而且延禍近80載,一直到1870年第三共和才穩(wěn)定。其間經(jīng)歷了兩次波旁王朝的復辟,又穿插了兩次拿破侖叔侄的稱帝。如果它能持守1789年后吉倫特派的君主立憲格局,法蘭西的憲政史也不至那么漫長和血腥。比較一下海峽對岸100年前波瀾不驚的“光榮革命”吧,這其實正是任公您“憲政之母,厥惟英國”的引渡苦心。
憶及1913,康有為在上海辦一雜志,名《不忍》。雖已民二,康猶認為“共和政體不能行于中國”,在其創(chuàng)刊詞中曰:“見諸法律之蹂躪,睹政黨之爭亂,慨國粹之喪失,而皆不能忍,此所以為不忍雜志?!庇朴剖兰o,蒼狗白云,吾生也晚,敏亦遲,讀那段歷史,亦常生不忍之情,興奈何之嘆。2011正是辛亥百周之年,見多了各式樣的文字,一律為辛亥叫好。然吾人但見開頭,便下讀不忍。正如康梁當時無力回天,吾今日亦無力回史。好在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歷史視界,在主流聲音之外,我更愿意在屬于我自己的歷史感知中緬懷任公您并及您的老師康有為。作為20世紀憲政發(fā)軔的第一代人,您無幸看到華夏憲政那一天。但您知道,您為之努力的那一天,其實也正是您的繼承者今日之努力。青山作證,假如后學有幸光臨憲政之功成,則一定備文一篇、燃香一炷,告慰您在天之目與在地之靈……
謹此
后學弟子 拜
啟于辛卯年十一月廿四日()
邵建 南京曉莊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知識分子研究。著有《瞧,這人——日記、書信、年譜中的胡適》、《知識分子與人文》、《文學與現(xiàn)代性批判》、《胡適與魯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