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學者黃侃,狂狷、孤傲、好讀書、好罵人、不拘小節(jié)、桀驁不馴、特立獨行、性情乖張,號稱瘋子。1914年秋,黃侃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至北京大學國文系講授《文學概論》、《詞章學》及《中國文學史》等課。黃侃說:我之所以能待在北大,是因為有蔡元培,蔡校長。雖然我也不喜歡蔡元培,但他有新思想。我也知道,如果我在北大都待不下去,全中國也沒有地方能夠容納我。蔣夢麟也說:為學問而學問的精神,一時在北大成為一種風氣。
陳獨秀在蔡元培“三顧茅廬”之后,帶著《新青年》雜志遷入北大,擔任文科學長和《新青年》的主編。《新青年》由此從上海搬到北京,也標志著發(fā)端于上海的新文化運動的戰(zhàn)斗營壘從上海遷來北大。經(jīng)過一年的發(fā)展,《新青年》的發(fā)行量由原先的千余份猛增至1.5萬份以上。
1917年的報紙對北大的評價就完全變了,對北大刮目相看。五四運動后更不用說。所以林語堂說,論啟發(fā)中國新文化的功勞,蔡元培比任何人大。許德珩則說五四運動的主力是北大,而其精神上的指導者是蔡元培。
1917年12月17日,北大舉行建校20周年紀念時,吳梅教授撰寫了一首二十周年紀念歌:滄海動風雷,弦誦無妨礙。到如今費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時幸遇先生蔡。從頭細揣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
彼時北大,再不是腐朽的官僚養(yǎng)成所,而真正實現(xiàn)了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北大允許校外生旁聽課程,正式生、旁聽生和偷聽生共處一堂。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時就常跑去聽陳獨秀、李大釗等人講馬克思主義。蔡元培1920年在北大招收女生,首開大學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有人問他:“兼收女生是新法,為什么不先請教育部核準?”蔡元培答:“教育部的大學令,并沒有專收男生的規(guī)定?!彼日l都清楚教育部的規(guī)定,那是他在教育總長任內(nèi)制定的。
1920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訪華,他稱贊北大是教學生以自由思想的場所,五四時期的學生,不僅自己富有公共精神,而且還具有喚起全民公共精神的一股強大力量;稱女生在北大的地位比劍橋還要好,她們可以參加考試并獲得學位,女生中那種自由發(fā)問的精神,恐怕連英國的女校長見了也會不禁愕然。
只要培養(yǎng)一大批學者,國家就有希望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在北大聽了蔡元培演講后,曾感慨萬千:“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大學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的身份,能領(lǐng)導一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起到轉(zhuǎn)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個人?!?/p>
當時一大批人持教育救國論,但蔡元培的教育救國論和別人不一樣。他在德國萊比錫待了4年,在柏林待了1年,了解德國近代史,了解大學在德國崛起中的作用。所以他的教育救國后來更具體為學術(shù)救國。和他從小一塊兒玩大的摯友吳稚暉曾說,對蔡元培來說,只要培養(yǎng)一大批學者,國家就有希望。
蔡元培主張文理兩科,必須設各種研究所,并主張學與術(shù)分校。他將北大的工科并入北洋大學,北大除文理兩科外,只保留了法科。蔡元培還幫學生建立社團。學生社團百家爭鳴,新潮社和國民社在蔡元培的扶持之下極度活躍。毛澤東也曾在北大參加過新聞研究會。
蔡元培希望培養(yǎng)的學者,不僅具學識,尤當有修為。1918年,蔡元培更明確地指出:“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guān),不可視為養(yǎng)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yǎng)成學問家之人格?!?/p>
1918年6月,蔡元培在北大發(fā)起成立“進德會”,規(guī)定:甲種會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乙種會員在三戒之上另加不做官、不當議員二戒;丙種會員更在五戒之上加不飲酒、不食肉、不吸煙三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