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責難背后的真相(2)

李鴻章時代 作者:王鼎杰


值得注意的是李鴻章在4月27日(三月十二日)轉(zhuǎn)發(fā)給總署的情報。這份來自上海的情報,是根據(jù)長崎方面的情報匯總而成,內(nèi)容非常精確。不僅提及李仙得是“參議”,并提及日軍規(guī)模及歐美船只代運兵員情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還精確指出了日本此次出兵的直接動因:“因舊藩部屬武士新近內(nèi)亂,不愜國家。請征高麗不允,恐再作亂,姑使之往打生蕃,不計勝敗,是驅(qū)若輩以從事而已?!钡牵瑢τ谶@份情報內(nèi)容的真實性,李鴻章并未作出判斷,而只是中性地轉(zhuǎn)給總署。就在第二天,李鴻章又給總署發(fā)出一封專函,這才講出自己的判斷:不相信十二日他轉(zhuǎn)給總署的那份上海情報的真實性。

李鴻章按常理衡量日本,覺得“各國興兵之舉,必先有文函知會因何起釁,或不準理訴,而后興師”。何況日本剛與中國正式締結了友好和約,又在覲見清帝問題上大出風頭,兩國“和好如?!?,僅僅一個臺灣生番問題,日本又怎么會“未先行商辦”,就“遽爾稱兵”呢?而且,就算是“冒然興兵,豈可無一語知照”?他哪里知道,日本的照會是和槍聲同時送來,而且是故意送到福建地方官手中,而不是北京的中央機構。

此外,李鴻章還看到了“日本內(nèi)亂甫平,其力似尚不足以圖遠”,就算是內(nèi)部問題外化,李鴻章覺得日本也應先入侵朝鮮較為合理??墒?,“江藤新平請伐高麗,尚因不許而作亂”,日本又怎么會“舍積仇弱小之高麗,而先謀強梁?;??

最后,日本難道就沒有考慮到,入侵臺灣,必將與中國沖突,“中國以全力爭之”,日本無法取勝,徒然在國際上留下“悖義失和”的壞名聲,不是太不合算了嗎?

至于外國駐華使節(jié)的警告以及稅務司方面的情報,李鴻章同樣不以為然。他覺得,“近年東洋新聞百變,詐訛多端”,不能聽風就是雨。其次,這很有可能是英國駐日公使巴夏禮搞的鬼,因為此人與日本關系親密是公開的秘密,故而“代為虛張聲勢,亦在意中”。李鴻章反而認為威妥瑪所謂“日本并未出有向中國稱兵戰(zhàn)書明文,且有欽差大臣前來中國之議,以此推之,似無發(fā)文稱兵之心”這番追加敘述“似尚平實”。從而得出了日本不至于貿(mào)然出兵臺灣的錯誤結論。事實上呢?日本兵是三天后就出了長崎港了。

不過,李鴻章仍有一過人之處,那就是他從預防最壞結果的角度指出,直隸遠離福建,“不知該省有無防備”,“此事無論虛實”,都應該提前進行戰(zhàn)備。并引《孫子兵法》中的名言“勿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備之”為證。最后還再次強調(diào)“各國垂涎臺灣已久,日本兵政浸強,尤瀕海切近之患”,就算這次不爆發(fā)軍事沖突,也只是早晚難免的事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