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楨聽盛宣懷張口就要100萬兩,嚇了一跳,不肯同意。一則輪船招商局并不歸他管轄,二則以招商局的經(jīng)營狀況,還款可謂遙遙無期。
盛宣懷豈肯罷休,跟他軟磨硬泡:“瀝陳此局之關系國防大計,江海利源,茍圃于狹小,他日絕不足與各國商輪競,是歸并旗昌厚我勢力,實為此局生死存亡之大關鍵?!鄙蜉針E拗不過他,只好先解決一部分。然而盛宣懷還是不依不饒,第二天又來叩門請見,指出了各種資金來源。沈葆楨被逼得沒辦法,只好勸令旗昌原有的華商股本20萬兩投資招商局,又和李鴻章會同奏請朝廷,從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財政中撥款,共籌出100萬兩貸給招商局,解決招商局盤下旗昌的第一期付款。1877年3月1日,第一期款項付清,旗昌公司的16條輪船以及全國各處的碼頭、棧房就全部歸入招商局經(jīng)營。這樣一來,招商局的實力和名聲大振,成為與怡和、太古輪船公司并駕齊驅的三大輪船公司之一。
這項交易一經(jīng)實現(xiàn),市場上已經(jīng)跌到只值60-66兩的旗昌輪船公司面值100兩的股票價格立即回升。一個外國虧本公司的股東不僅未遭損失,反而有余利可得,這是只有在半殖民地社會才會出現(xiàn)的奇特現(xiàn)象。無怪當時美國公使西華(G.F.Seward)喜不自禁地說:“現(xiàn)在我們這個公司的股東已經(jīng)安全了。”根據(jù)熟悉情況的外國商人估算,招商局在這一次交易中至少多付了50萬兩白銀。輿論都認為這筆交易對旗昌極為有利,因為在這條航線上,旗昌的木輪船已經(jīng)無法與英國的鐵輪船競爭了。
事實上,這是一場互利的交易。旗昌輪船擺脫了原來的困境,而輪船招商局則壯大了自身的力量。雖然花高價買來的船只年久朽敝,自身也負債累累,但在收購旗昌后,中國輪船的總噸位數(shù)突增至400萬噸左右,占通商口岸進出中外輪船只總噸位的36.7%,為進一步發(fā)展民族航運業(yè)奠定了基礎。
收購旗昌的壯舉,顯示了盛宣懷當機立斷的決策能力和靈活有效的籌款本領。有人說盛宣懷“挾官以凌商,挾商以蒙官”,雖然有過激的地方,卻反映了他于官于商均能游刃有余的高超技巧。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吃掉旗昌,又何來三分天下之局面?而吞并旗昌,若沒有官款的支持,輪船招商局何來本錢?所以徐潤在《徐愚齋自敘年譜》中如實地承認:“……商局根基從此鞏固,皆盛杏翁之力為多矣?!?/p>
旗昌被吞并,促使怡和、太古兩家輪船公司迅速聯(lián)合起來,加大了排擠招商局的力度。辦法仍舊是老辦法,大打降價戰(zhàn),上海至漢口的貨運每百斤降至僅收一錢,上海至汕頭每百斤僅收六分,又分出一只船專走寧波,與招商局搶生意。
然而盛宣懷沒有退卻,他認為太古和怡和這樣做不可能持久,并且在權衡敵我利弊時說:“彼原系謀利而來,若肯以已得之利,不患折閱與我爭衡,是亦我國商賈之利,英人少獲一兩,我國商賈即少出一兩,故太古盛怒而減,我亦樂得隨之而減?!彼懔艘还P賬,認為招商局只要運3個月的漕糧,所得收入就夠一年的花費了,即使貨物全被他們攬去,價格全行放低,招商局也能與英商相抗。他預計,如此競爭下去,吃虧的肯定是太古、怡和。這種指導思想,是爭衡取勝的精神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