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船業(yè)瀕臨破產(chǎn)
列強壟斷我國航運業(yè),令我國原有的帆船運輸幾乎全部中斷,就連鴉片戰(zhàn)爭前盛極一時,專門為清王朝承擔漕運任務的沙船業(yè)也瀕臨破產(chǎn)。如何解決漕糧北運問題,成為清朝統(tǒng)治者極為關切的事情。
由于運河淤塞,江南漕糧自1826年起改由沙船海運。19世紀50年代,這支龐大的帆船隊伍承擔了漕運和南北物資交流的重任,牛莊豆貨和江南漕糧成為沙船專營。據(jù)說在沙船業(yè)鼎盛的道光年間,集中于上海瀏河一帶的沙船多達3000余艘。
1861年11月,太平軍攻克寧波,令清廷上下驚恐萬狀,深怕太平軍利用這個出??谥苯油{京畿安全。為借列強之手阻擊太平軍的進攻,清廷將19世紀50年代以來屢屢要求而未獲準的販運牛莊、登州大豆的權利作為交換,即所謂的“許開豆禁”,結果是關東和東南的運輸貿易輕而易舉地被外國侵略者所奪取,江浙、閩、廣商販船戶的2000余號帆船遭受了外國輪運業(yè)毀滅性的沖擊。
1862年3月,外國輪船開始向牛莊、煙臺集結,數(shù)量逐年遞增。這些船只的到來,使原來行駛于牛莊、煙臺的沙船受到致命的打擊。到1864年,沙船資本虧折殆盡,沙船主“富者變?yōu)槌嘭?,貧者絕無生理”。據(jù)江海關道丁日昌估計,當時因無資販賣而停泊在上海港的沙船竟以千百號計。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近3000余號沙船只剩四五百只,令漕糧北運成為尖銳問題。
1866年,上海海關道應寶時最初主張收買全部沙船,進行修整以保證漕運,這樣可維持舊有運輸工具和沙船水手的生計。但70余萬兩的收購價和每年26萬兩的維護費用顯然不是財政拮據(jù)的清王朝所能夠承擔的。
隨后,應寶時提出官買夾板船濟運的建議。戶部顧慮船少糧多,因此建議在政府自行購買貨船之外,劃出一部分份額招商承運。但是,曾國藩卻認為“嗣恐費重事難,因而中止”。因為“輪船夾板動須數(shù)十萬,多買實難籌款,少買又不濟事”;至于招商承運,“中國商賈久不愿與官交涉”,未必肯多買夾板船濟運海漕,即使有愿意承運的,恐怕“又未必悉遵章程,受我約束”。于是戶部的建議也就在無形中被取消了。
但從1867年總理衙門同曾國藩的往返信件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已經(jīng)注意到通商口岸有不少商人購買和租雇洋船而又詭寄在洋商名下的現(xiàn)象。對此,總理衙門主張:“與其聽任私買,將來必為洋人所挾持,自不如顯為告諭,任從買賣,則其權尚可歸華商自主。”實際上是以開放禁令為名,通過對華商的管理,達到控制新式航運業(yè)的目的。曾國藩提出了具體的辦法:由各關明白宣告,“華商造買洋船,或租或雇,無論火輪夾板,裝運出進江海各口,悉聽自便”,“以見官不禁阻”,“既不繩以章程,亦不強令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