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魯迅先生在談到文字獄時所說:那時的禁書,我想他都未必看見?,F(xiàn)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于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nèi)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yè)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nèi)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里面,也存在有骨氣之人。
然而打開《清代文字獄檔》,卻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獄案均為牽強附會、捕風捉影,作品中基本找不到“骨氣”的影子。仿佛當年那一片流血慘叫聲,只為成就皇上那不可一世的洞察力與判斷力,或者說對后世愛新覺羅王朝的那份來自文化的憂患。因文獲罪大致為三大類:一是瘋話肇禍;二是馬屁錯位;三是操作不慎。
比如有個叫劉三元的瘋子自稱夢見“神道對我說,我乃漢朝后裔,要天下官員扶持”。乾隆得知后,下令把劉三元以大逆罪凌遲處死。對敏感詞的反應,乾隆的心理障礙要遠遠超過瘋子。
另一個瘋子馮起炎聽說皇上路過,便身懷著作,意圖呈進,不料先以“形跡可疑”被捕。著作本來就是垃圾,最搞笑的是文后那段請求:意思是自己看上了張三姨家、杜五姨家的表妹,因無力娶妻,懇請皇上“差干員一人,選快馬一匹”成全自己,無非想留段皇上指婚的佳話。結(jié)果落了個“發(fā)往黑龍江等處給披甲人為奴”的結(jié)局。這個小故事的主人公介于瘋子和馬屁之間,請示指婚的同時,也想反過來成全皇上做個善體人意的圣君,自然也是拍在了馬腿上。
用意明顯卻馬屁沒拍對部位,反而惹來殺身之禍的也不在少數(shù)。窮書生王肇基獻祝太后壽詩、壽聯(lián),被“立斃杖下”;七十多歲的劉震宇向湖南布政使投獻所著《萬世治平新策》,被處斬;平民劉德照抄錄《春秋建論詞》,被凌遲處死;鄧文亮逞遞《戒淫說》、《戒暴文》及詩,斬立決;江南生員李超海獻《武生立品集》,遭斬首;八十歲的劉翱來省城投獻《供狀》,稱頌清廷諸帝,被充軍新疆;直隸人智天豹編造《本朝萬年歷》,被斬首……
這類案子太多,一一碼來真是斯文掃地,讀書讀到這份兒上,連恭維都被挑出錯兒來砍頭,這樣的讀書人留在社會上,根本和骨氣二字不沾邊,砍了也算為文人層面除害。最明顯的就是乾隆十六年,直隸窮書生王肇基跑到山西,趁太后萬壽節(jié)之際,向汾州府同知衙門獻祝壽詩、壽聯(lián)。據(jù)說詩聯(lián)雖不怎么樣,總算有“頌圣”之意。問題就出在所附的《敘后》,在山西巡撫阿思哈奏折里,被指“妄議國家事務,指斥文武大臣,謗毀圣賢,肆其狂吠,悖謬已極”。王肇基自辯為一腔忠心,只為做官。后經(jīng)乾隆指示,王肇基杖斃,母妻交地方管束。
那些落筆不慎的更冤,尤其皇上身邊的寵臣,平時下筆誰敢拿功名富貴、身家性命開玩笑?但這幾千個漢字方塊就是這樣,單拆開來只要不觸諱犯忌基本還算平安,一旦組合到一塊兒,不論詩詞文章,只要和“違礙”詞擦邊兒,哪怕前人所寫后人照抄,這輩子就算交待了。非但如此,這類文字還會成為“對家兒”挾私報復的把柄,只不過借皇上這桿大旗,堂而皇之地拔除眼中釘。當然這種事皇上自己也沒少干,只不過別人借皇上,皇上借文字而已。
著名的《一柱樓詩》案,就是這類“代表作”。作者徐述夔年輕時中舉的答卷就因下筆“不敬”,遭到??歼M士的懲罰。心灰意冷之際,呆在位于江蘇東臺縣的“一柱樓”里著書吟詩,《一柱樓詩》、《小題詩》、《和陶詩》、《五色石傳奇》、《八洞天》均出于此,無非感慨世事不平,發(fā)發(fā)牢騷。誰能料到,后來讓徐述夔“名滿天下”的,并非這些作品本身的文學感召力,而是名列清朝“四大文字獄”的主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