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毛的三百七十五把鑰匙(1)

聽說 作者:宏玖


1991年1月4日凌晨,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在臺北榮民總醫(yī)院自殺身亡,掀起了軒然大波。三毛并未留下任何遺書,至今,她的死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在2011年1月4日,在三毛離開我們二十周年之際,三毛的最后一封信面世了。將這封信呈獻給我們的人是三毛生前好友眭澔平。他和三毛有一個約定:合出一本書,合走一段路,合作一張唱片。

為了這一份故人留下的功課,眭澔平走上了三毛未完成的旅途,繼續(xù)三毛在文學、音樂和旅行上的夢想,用二十年的時光,二十個三毛的故事,二十首紀念三毛的歌曲,二十段三毛塵封的錄音,二十幅為三毛創(chuàng)作的畫卷,以及二十年、一百八十多個國家的旅行記錄,為三毛,為讀者,也為自己完成了這部作品。

眭澔平曾經(jīng)是臺灣家喻戶曉的主持人,口才極佳,上節(jié)目之前經(jīng)過交流,我感覺此人真乃“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典范。他經(jīng)歷非常豐富,精力也極其旺盛,歲月的滄桑擋不住他熾熱的目光。兩個小時的訪談仿佛讓我穿越到了當年,見證了他和三毛的這段交情——他們應該算是忘年交。

三毛大我將近十七歲。以前,三毛會看我的電視新聞,我會讀她的美好的散文,這兩個文雖然不一樣,卻讓我們在認識之前對彼此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后來我寫第四本書《臺灣的風云人物據(jù)點》,我選了臺灣八位非常杰出的人士,我不想做那種常見的比較膚淺、輕薄、短小的電視報道,我想做一個比較深度的心靈訪談。做了三毛的訪談之后,我就跟她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因為發(fā)現(xiàn)我們有相當多的共同的特質,我們倆最喜歡的三本書,幾乎是完全一樣的。第一本是《紅樓夢》,第二本是法國人寫的《小王子》,第三本是美國人寫的《麥田的守望者》。當我們談到這三本書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們簡直有了完整的心靈交流,感覺到其實人生不只要尋找一個可以戀愛結婚的伴侶,更可貴的是尋找一個所謂的心靈伴侶。這就是我用《紅樓夢》的五個人物來寫三毛的五個性格特質,她為此拍案叫絕的原因。

與三毛初識,我覺得她是六個字可以形容的:溫暖,真誠,熱情。但是她有很多面,她有著“唯恐夜深花睡去”的史湘云的浪漫,有著充滿才情而且又敏感多疑的林黛玉的才華,又有著相當自我、孤獨、憂郁的個性。其實她也像王熙鳳那樣漂亮、能干、大方,而且主動關心別人,把她自己的家料理得井井有條,像大觀園一樣。但是她最可愛的一面在于,她像賈寶玉一樣,擁有一顆非常貪玩、調(diào)皮的赤子之心。而且,她還有知進退、懂自律、喜怒不形于色的薛寶釵的一面,這是大多數(shù)人看不到的。我對三毛的這些認知,真的是一種心靈聚焦、以文會友的感情,非常純潔,而且非常深刻。

三毛去世之后,眭澔平做的最重大的決定就是辭去電視臺主播的工作,放下一切光環(huán),到英國去完成博士學位。他開始背著背包,一個人穿著短褲、背心、球鞋,自助旅行,游遍世界各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