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州時,袁世凱結(jié)識了一位名叫徐世昌(號菊人)的窮秀才,此人當時還是一位私塾先生,不過后來他成了內(nèi)閣大臣,最后還當上了中華民國的總統(tǒng)。沒過多久,兩人就成了摯友與死黨。徐世昌比袁世凱大一歲,在他們相識的時候,他已是舉人。1879年,袁世凱資助徐世昌旅京參加會試,博取進士及更高的功名。徐世昌于1886年得償所愿。徐世昌離開不久,袁世凱又參加了一次秋試,仍舊名落孫山。
兩次考試失敗使他相信,通過獲取三個學位與一個官職的正統(tǒng)途徑來尋求功名,對他而言是一個過于困難的任務。于是,他立刻將自己的追求從文職轉(zhuǎn)為武職,并前往山東的登州(煙臺附近),在其嗣父的朋友吳長慶將軍指揮的慶軍中謀職。袁世凱當時已是一名21歲的成熟青年。
1880年,他在登州遇見了另一位學者。此人名叫張謇(字季直),也在吳長慶軍幕中任職。袁世凱向張謇請教詩文,稱其為“先生”,因為他自己比張謇年輕六歲,而且那時還僅有一個買來的拔貢 頭銜。1902年,當他出任直隸(今河北)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時,他在信中稱張謇為“吾兄”,后者當時已是一位大學者和實業(yè)家。張謇在回信中說:“足下之官階愈高,則鄙人之稱謂愈小?!?/p>
張謇對這個年輕人的能力與機敏印象很深,極力向吳將軍推薦袁世凱擔任更重要的職位,同時勸他放棄對獲得文職所殘存的希望。通過張謇的影響,袁世凱當上了副官,負責慶軍的訓練和維持軍紀。
由于朝鮮都城漢城 發(fā)生兵變,1880年至1882年的那段閑適、寧靜的日子突然中止。這個國家當時處于中國的宗主權之下,因此,署理直隸總督張樹聲把吳將軍及其慶軍派去鎮(zhèn)壓叛亂。袁世凱此時正是慶軍中的一員。
朝鮮國王溫和而善良,但性格軟弱。他是李氏家族興宣王子的兒子,于1864年登基,時年十二歲。在他即位后,其父獲得“大院君”的稱號,并掌握了攝政權,其同時代人將其描述為“鐵石心腸”。2他無疑是個貪得無厭、不擇手段的人,但依然頗有才干。盡管朝鮮已經(jīng)與美利堅合眾國、大不列顛、德國和法國建立了聯(lián)系,他仍然推行孤立主義的政策,決定不與任何外國列強發(fā)生關系。中國在1839年戰(zhàn)爭之后的遭遇,以及日本自佩里準將1853年的遠征 之后所發(fā)生的情況,都未在其腦子里留下絲毫印象。1866年,根據(jù)他的指令,大約兩千名朝鮮天主教徒被屠殺。第二年,日本開始致力于與他的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先后于1868年、1869年和1892年派出使節(jié),但均無功而返,而這又都歸因于大院君排外的態(tài)度。
日本正在迅速成為遠東不可忽視的強國,其對朝鮮的興趣越來越明顯。只因考慮到其宗主國古老大清帝國的龐大和威望,才使之未敢貿(mào)然去加以征服。1873年,巖倉政府派副島種臣赴中國互換《中日通商章程》的正式批準件,同時打探中國對朝鮮的態(tài)度??偫硌瞄T,當時中國的外交通商部,重申了不惜一切代價維護中國對朝鮮宗主權的決心,但申明朝鮮可以自主其內(nèi)政,并有權選擇戰(zhàn)爭與和平。
這個答復,從中國的角度而言或許是考慮不周的,卻鼓舞了日本的強烈愿望。在19世紀(如同此前與此后),一個強國圖謀對一個弱國不利,這絕非罕見之事。何況日本企圖與朝鮮建立外交關系的努力所遭遇的挫折,已令其頗為惱怒。不過,在采取強制行動之前,還需要找到一個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