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3)

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 作者:宋以朗 著 陳曉勤


由此可見,《新語》之所以能刊出吳興華的詩,最初就是宋悌芬(宋淇)等提供的,而最后“一致決定”發(fā)表吳興華詩的“大家”中無疑應(yīng)該包括傅雷、宋淇等位。這應(yīng)該是宋淇與傅雷、周煦良等合作初次向世人推薦吳興華。這次與50年代以后因時局因素,宋淇不得不改用“梁文星”等筆名在港臺地區(qū)發(fā)表吳興華的詩不同,吳興華應(yīng)該知道的。到了1947年2月,傅雷又起意主編“純文藝純翻譯刊物”《世界文學(xué)》月刊,他認為“介紹各國文藝作品,提高翻譯水準實為吾國文壇當務(wù)之急”(傅雷1947年2月3日以《世界文學(xué)》雜志發(fā)行人兼主編身份向“上海特別市社會局”發(fā)申請函)。盡管后來此議未能付之實施,但如辦成,宋淇他們一定也是積極支持者吧?

當然,《宋家客廳》里除了主人宋淇夫婦,不吝筆墨寫得最詳細的是張愛玲,不僅專章篇幅最多,在宋淇夫婦和錢鍾書、傅雷的章節(jié)中也都寫到了她,而這正是我最感興趣的。書中從宋淇夫婦1952年秋在香港結(jié)識張愛玲開始,一直寫到張愛玲去世后遺作的整理出版,幾近于一部較為完整的張愛玲“后傳”了。書中所討論的張愛玲中后期創(chuàng)作的諸多問題,譬如“關(guān)于《秧歌》與《赤地之戀》的評價”、張愛玲“編劇生涯及《紅樓夢》劇本風(fēng)波”、“為什么《色,戒》的王佳芝不可能是鄭蘋如?”等,張學(xué)界一直存在爭議,作者在書中均根據(jù)大量第一手史料和自己的仔細分析,給出了頗具啟發(fā)的結(jié)論。作者援引宋淇《唐文標“方法論”》中“我們評定一件作品的價值時,不要讓‘武斷’來代替‘判斷’”的觀點,探討了長篇小說《秧歌》并非“授權(quán)”、“委托”之作,論證可謂周詳。他對“現(xiàn)在大家把張愛玲的《秧歌》不是當作國家民族正史,就是當作社會學(xué)實地考察來看,或是農(nóng)民調(diào)查報告,偏偏沒有人拿它當小說讀”不以為然,主張“與其跟人爭辯美國新聞處有否commissioned《秧歌》,或張愛玲有沒有土改經(jīng)驗,倒不如拿《秧歌》來看看,自己來判斷更好”。這些看法我是贊同的。

大概限于篇幅和已另行撰文的原因,《宋家客廳》并未再討論引起轟動的長篇《小團圓》,但對《殷寶滟送花樓會》《浮花浪蕊》《相見歡》《同學(xué)少年都不賤》等張愛玲前期和后期小說,都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闡釋。譬如,張愛玲1982年12月4日致宋淇信中說:“《殷寶滟送花樓會》實在太壞,不收。是寫傅雷的。”作者就以“是寫傅雷的”這句話為契機,一路發(fā)掘,終于弄清楚小說中男女主人公與現(xiàn)實世界中真實人物的關(guān)系,也終于弄清楚小說中那幾處與事實相抵牾。雖然張愛玲自認這篇小說“實在太壞”,但通過作者這樣的追查和分析,終于厘清它的來龍去脈,有助于研究者討論張愛玲如何“虛構(gòu)”這篇小說,未始不是一個可喜的收獲。對張愛玲這樣的重量級作家而言,這樣的追查和分析是必要的。周作人當年寫過一部《魯迅小說里的人物》,他在書的《總序》中就說,魯迅的“小說是作者的文藝創(chuàng)作,但這里邊有些人有模型可以找得出來,他的真相如何,……有說明的必要,此外,因為時地間隔,或有個別的事情環(huán)境已經(jīng)變遷,一般讀者不很明瞭的,也就所知略加解說”。這個原則對于張愛玲的小說同樣適用。在此之前,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曾在《我的姊姊張愛玲》一書中討論過《金鎖記》《花凋》等小說的“真實人物”,但主要還是根據(jù)他多年后的回憶。而對《殷寶滟送花樓會》原型的釋讀,作者是根據(jù)張愛玲本人的說法,自然具有不容置疑的可信性和權(quán)威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