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在童年所經歷的放縱和感情上的孤立或許進一步推遲了他的成熟過程,這使得他像一個擁有特權的統(tǒng)治者,在自戀的幻想世界里長大。他的母親經常在睡覺前給他講J.M.巴里寫的《彼得?潘》的故事?!澳鞘俏彝陼r期最開心的記憶之一。我11歲的時候還在學校話劇里導演過這個故事?!焙翢o疑問,彼得對達林太太所說的那番叛逆的宣言在斯皮爾伯格內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想去學校學那些正兒八經的東西。誰也不能讓我變成一個大人,太太。我想永遠做一個小男孩,永遠地玩。”正如斯皮爾伯格在1985年的時候承認道,“我一直覺得自己像彼得?潘。我到現(xiàn)在都還覺得自己就像彼得?潘。成長對我來說真的很難……我是彼得?潘綜合征的患者之一?!标P于斯皮爾伯格是否會“長大”這個問題——不僅作為一個男人,更作為一個電影制作人——當他到了中年,眾多影評人和其他媒體人都為此感到擔憂。
丹?凱利博士在1983年出版了暢銷書《彼得?潘綜合征:那些長不大的男人》。這本書深受女權主義者對嬰兒潮時期出生男子晚熟問題的分析的影響?!盎加斜说?潘綜合征的男人,”凱利寫道,“會保持青少年的行為模式。因為他們在人際關系中,對現(xiàn)實有著很差的適應能力,比如一種對承諾的逃避行為,或者一種通過尋求他人的認可來找到自我接納的強迫癥行為。這種男人是典型的嬌生慣養(yǎng)的結果,他們的父母縱容了他們的不負責任……孩子認為規(guī)則不適用于自己。從童年開始,彼得?潘綜合征患者的生活就充滿了焦慮。小的時候,家庭氣氛中便開始充滿緊張感。這種感覺每年都會增強……這種無緣無故的焦慮感其實源自于父母之間的不和睦。”
至今還會咬指甲咬到出血的斯皮爾伯格“是無比安全和無比不安全的結合體……我原來不知道這點,但他說他每天來上班都覺得想吐”,達斯汀?霍夫曼這樣說道。他在斯皮爾伯格1991年的彼得?潘電影《鐵鉤船長》中扮演主角。斯皮爾伯格在這部褒貶不一但自我揭露的電影中,直接地面對彼得?潘綜合征的破壞性。羅賓?威廉斯在片中扮演彼得,一個焦慮的中年雅皮工作狂。他在感情上經常忽略自己的兒子,使他變得叛逆并且充滿敵意,最終把他逼到了痛恨小孩的養(yǎng)父——鐵鉤船長的魔掌之中。
1991年,亨利?希恩寫了一篇非常透徹地分析斯皮爾伯格作品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寫道:“就各個片段而言,這個故事跟斯皮爾伯格的每個電影情節(jié)都差不多……雖然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通常都被認為是非常溫情,甚至非常歡欣鼓舞的,但片中普遍的常見人物性情就是焦慮。從《飛輪喋血》開始,每一個斯皮爾伯格式的英雄都或多或少地擔心自己在本質上是一個失敗的男性角色,不管是情人還是父親。在《鐵鉤船長》中,這兩種擔憂都體現(xiàn)在了彼得身上。他顯然是一個失職的父親,此外他還是一個想逃避性問題的人,雖然這一點并沒有那么明顯?!?/p>
那些患有彼得?潘綜合征及其所伴隨的焦慮的人,他們身上也會有一些積極的特點,凱利提醒我們,而斯皮爾伯格從童年時期開始就有大量的這些特點。“極豐富的想象力以及一顆渴望不要長大的童心。難道這些特質就不能是才華和沉穩(wěn)的通道嗎?”不管斯皮爾伯格的童年教育對其心智成長的阻礙有多大,它們都讓他在心理上大膽而自信地探索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皩ΜF(xiàn)實有著很差的適應能力”不代表他就不具備成為一個電影制作人的能力,特別是像斯皮爾伯格這樣經常拍科幻電影的人,但這能更好地解釋他為什么不太懂得如何面對成人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