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郊建筑雜錄(1)

林徽因作品精選集:你是人間四月天 作者:林徽因


一九三二年夏,林徽因、梁思成去臥佛寺、八大處等地考察古建筑,并發(fā)表《平郊建筑雜錄》。

平郊建筑雜錄

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間建筑遺物極多,偶爾郊游,觸目都是饒有趣味的古建。其中遼金元古物雖然也有,但是大部分還是明清的遺構;有的是顯赫的“名勝”,有的是消沉的“痕跡”;有的按期受成群的世界游歷團的贊揚,有的只偶爾受詩人們的憑吊,或畫家的欣賞。

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審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異的感覺,在“詩意”和“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一種“建筑意”的愉快。這也許是個狂妄的說法——但是,什么叫做“建筑意”?我們很可以找出一個比較近理的定義或解釋來。

頑石會不會點頭,我們不敢有所爭辯,那問題怕要牽涉物理學家,但經(jīng)過大匠之手澤,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頭的確是會蘊含生氣的。天然的材料經(jīng)人的聰明建造,再受時間的洗禮,成美術與歷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賞鑒者一種特殊的性靈的融會,神志的感觸,這話或者可以算是說得通。

無論那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于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由溫雅的兒女佳話,到流血成渠的殺戮。他們所給的“意”的確是“詩”與“畫”的。但是建筑師要鄭重鄭重的聲明,那里面還有超出這“詩”“畫”以外的意存在。眼睛在接觸人的智力和生活所產(chǎn)生的一個結構,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諧的輪廓,披著風露所賜與的層層生動的色彩;潛意識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憑吊興衰的感慨;偶然更發(fā)現(xiàn)一片,只要一片,極精致的雕紋,一位不知名匠師的手筆,請問那時銳感,即不叫他做“建筑意”,我們也得要臨時給他制造個同樣狂妄的名詞,是不?

建筑審美可不能勢利的。大名顯赫,尤其是有乾隆御筆碑石來贊揚的,并不一定便是寶貝;不見經(jīng)傳,湮沒在人跡罕至的亂草中間的,更不一定不是一位無名英雄。以貌取人或者不可,“以貌取建”卻是個好態(tài)度。北平近郊可經(jīng)人以貌取舍的古建筑實不在少數(shù)。攝影圖錄之后,或考證它的來歷,或由村老傳說中推測他的過往——可以成一個建筑師為古物打抱不平的事業(yè),和比較有意思的夏假消遣。而他的報酬便是那無窮的建筑意的收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