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不會唱歌,也不會唱戲,但戲還是要看的,無論京戲、昆曲、話劇等等,他都看的。他不是戲迷,也不捧什么藝人。一九一八年,他還寫了一篇《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的文章,登在《新青年》上,今天看起來,這篇文章可議的地方很多,但從歷史上來看,尚有史料的價值。
胡適在上海大舞臺看過戲,覺得那時做戲的人還是趙如泉、沈韻秋等那些老藝人,沒有一個新出的角色。那時,他也在上海游過先施樂園和大世界,看到男女雜坐,不分貧富老少,短衣的人尤多,他說那里真是平民的娛樂場。到北京后,他也到同樂園看過韓世昌的《游園驚夢》,陶顯庭的《山門》,侯益隆的《闊帳》。但他特別贊賞的是京劇名坤角孟小冬的演出。我到北京時,演京劇的譚老飯早已不在人間,更談不到程長庚大老板了??墒怯嗍鍘r、楊少樓、梅蘭芳三杰鼎立,其他老藝人健在者還多,京戲雖非鼎盛之際,卻也盛極一時。余叔巖不常演出,但楊、梅二人唱對臺,北京的戲迷,大過其戲癮。我不懂戲,但我看戲,以看余叔巖、楊少樓、梅蘭芳、程硯秋為多,至于尚小云、荀慧生、譚富英、馬連良等人的戲,只偶爾一看。那些坤角的戲,我是不看的。有一晚,胡適看了孟小冬的《擊鼓罵曹》,回家后,贊不絕口。他說,孟小冬的身段、扮相、嗓音、做功,毫無女子氣,真是好極了。叫我去看。我看了孟小冬的戲,果然不錯。我從此改變了對坤角的偏見,也去看新艷秋、雪艷琴、章遏云的戲了。老白玉霜為評戲,轟動京華,我原來是不看的,后來也看了。
那時,北京最漂亮的電影院僅有真光電影院,院址在東長安街,主要是放映外國影片,胡適去看的,偶爾也看一看中國的影片。
北京沒有專門演話劇的場所,也沒有演話劇的團體。只有當年唐槐秋和他的女兒唐若菁主演的《茶花女》話劇,轟動一時,胡適去看過,未加評論。他對劉寶權的大鼓,倒也十分稱贊。
胡適的朋友,能書善畫的友人很多,可是他不愛收藏字、畫、碑帖,更不喜歡收藏古玩。他對于文娛只是一般的欣賞,并沒有特別的愛好。然則他有什么愛好嗎?有!他的愛好是在書——收藏書籍。這一點,下節(jié)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