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與動物(2)

沙漠之花 作者:凱瑟琳·米勒 華莉絲·迪里


小屋保護(hù)嬰兒的安全,在正午的烈日下提供一絲蔭涼;新鮮的奶也存在屋里。夜晚來臨之后,大孩子和成人都露天睡在星空之下,孩子們在一張墊子上蜷成一團(tuán)。太陽一下山,沙漠氣溫驟減,家里的毯子不夠一人一條,我們的衣物也少,所以只能抱成一團(tuán),彼此以體溫取暖。父親是孩子們的保護(hù)神,睡在稍遠(yuǎn)處,守衛(wèi)著家人的安全。清晨,我們和太陽一同起身。頭一樁事,就是去畜欄擠奶。無論我們睡在何處,都會砍下矮樹搭成圍欄,防止牲口在夜里走散。幼畜和母畜必須分開睡,不然幼畜會把所有的奶喝完。我每天得擠牛奶來做黃油,同時還得給牛犢留下足夠的奶。擠完奶,我們才把牛犢放進(jìn)母牛的圍欄,讓它們吃奶。早晨的活干完了之后,我們喝駱駝奶做早飯。駱駝奶的營養(yǎng)最豐富,還含有維生素C。我們游牧的地區(qū)非常干燥,沒有水來種莊稼,所以吃不到蔬菜和面包。有時我們會跟著疣豬,尋找植物。疣豬是非洲的大型野豬,它們可以嗅出地底下可食用的塊莖,用蹄子和獠牙把塊莖挖出,然后大嚼一頓。我們也得以分一杯羹。把牲口殺掉吃肉,在我們看來就是浪費。只在緊急情況下或重要場合,比如婚禮,我們才會宰殺牲畜。它們太貴重了,我們養(yǎng)牲口是為了取奶,以及用它們換取生活必需品。平時我們就靠駱駝奶活著——早上喝奶當(dāng)早飯,晚上再喝奶當(dāng)晚飯。當(dāng)駱駝奶不夠所有人充饑時,我們先讓最小的孩子吃,然后是大人。不等所有人吃完,母親絕不會動食物。說句實話,記憶里我從沒見過母親吃東西。哪一天晚上沒有東西可吃,也沒什么大不了,不值得驚慌。小寶寶可能會哭,但大點的孩子都知道該怎么辦——早點睡覺就是了。我們努力保持平靜的好心情,祈禱明天神會幫我們找到食物。我們對自己,對彼此說“In’shallah”,意思是“惟神所愿”——這也是我們的生活哲學(xué)。我們知道生命倚賴自然中的各種力量,而這些力量惟有神能掌控。大米對于我們來說,不啻于節(jié)日的盛宴。每次父親背一袋米回家,我們都像過節(jié)一般開心。我們用母親手編的籃子搖晃牛奶,做成黃油,再用黃油烹調(diào)米飯。偶爾,我們會拿一頭山羊換取索馬里較濕潤的地區(qū)出產(chǎn)的玉米;磨碎后做稀飯,或在熱鍋上爆玉米花。要是我們的營地附近有其他牧人安家,我們會把食物與他們分享。只要一家人有食物,無論是棗子還是塊莖,甚至宰殺牲口后割了肉,人們都會共同享用。雖然,在沙漠中一同放牧的一般只有兩三家人,大部分時間與世隔絕,我們對群體仍有歸屬感,因此愿意與他人有福共享。從實用角度看,沒有冰箱,無法保存肉和其他的新鮮食物,也必須盡快吃掉。早飯過后就該趕著牧群出門了。六歲的我每天都得趕著六十到七十頭綿羊和山羊走進(jìn)沙漠,給羊群找食。手里握著長長的棍子,我獨自哼著歌,領(lǐng)著羊群往前走。棍子用來把脫離隊伍的羊趕回去。羊兒們知道,出了圍欄就意味著去打食,所以無需我太多驅(qū)趕。要找到豐美的水草,非得早起早出門不可。日復(fù)一日,我東奔西跑地找水,為保證我的羊群有水喝,必須得趕在其他牧人前頭。而且太陽一升高,干涸的大地便會迅速吸走表面所有的水分。我讓羊群把水喝飽,因為水源不好找,這次有水喝,下次可能得等一周、兩周甚至三周——誰說得準(zhǔn)呢?旱災(zāi)發(fā)生時,牲口時有渴死。每天找水的路越走越長,動物們掙扎著前行,可氣力總有耗盡的時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