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2)

尋路非洲:鐵軌上的中國記憶 作者:陳曉晨


當然,此行的樂趣也超乎了筆者想象。非洲確實貧窮,非洲人的文化和思維習慣也確實與我們大不相同,但是她確實是“希望的大陸”。一路上,筆者與非洲人同吃、同玩、同勞動,與蚊蟲們共進一盤餐,與非洲同呼吸。筆者一路遇見的非洲人、駐非洲的中國人和外國人,也都對筆者提供了熱情的幫助。

首先,感謝筆者供職的《第一財經日報》的領導給了筆者這樣一個平臺,放手讓筆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對重走坦贊鐵路之旅給予了大力支持。感謝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館、中國駐贊比亞大使館、中國駐南非大使館、坦桑尼亞駐華大使館、贊比亞駐華大使館促成了此行,并在旅途中提供了便利。

感謝美國馬卡萊斯特大學教授孟潔梅(Jamie Monsoon)與筆者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并向筆者介紹了她在坦贊鐵路沿線的向導。感謝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劉海方老師和中國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院長李小云教授為筆者此行提供各種信息。感謝南非金山大學為此次旅行提供部分經費支持,特別感謝新聞系布里吉特?里德(Brigitte Read)為促成筆者此行以及為促進中非媒體交流所作出的貢獻。

感謝在筆者旅途中接受筆者采訪的所有人,其中特別感謝坦贊鐵路技術合作中國專家協調組組長苗忠、中坦合資友誼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彬、中非農業(yè)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管善遠,祝愿坦贊鐵路、友誼紡織廠和劍麻農場都有光明的未來。感謝中國援贊醫(yī)療隊,以及華為公司東南非地區(qū)部的老汪和梁立,在筆者患病時為筆者提供了治療和大力幫助——筆者認為,援非醫(yī)療隊代表了中國在非洲的優(yōu)良傳統,而華為這樣的民營企業(yè)則代表了中國在非洲新興的市場力量,二者同為未來中國對非洲戰(zhàn)略的兩大支柱。感謝筆者的向導查拉米拉(Chalamila)、喬治(George)和那斯罕(Nathan),他們辛苦工作,為筆者保駕護航,特別是查拉米拉還化解了一次搶劫險情。從他們身上,筆者看到了非洲普通百姓對中國人的情誼。

為筆者的重走坦贊鐵路之旅提供幫助的還有很多人,恕不能一一列舉,在此一并致謝!

回國后的成書也是一項大工程。感謝第一財經研究院實習生吳劭杰、張煜如、婁敏、遲琳、孫佳寧、陳思佟、師文濤、袁子焰等同學整理錄音、各種文字資料和制作圖表,也在此特別對大家忍受“非洲式英語”的折磨表示歉意。感謝為本書成文提供幫助的所有同事,特別感謝《第一財經日報》編輯郭濤濤、宋冰、馬俊為本書文章的內容和標題等進行的修改訂正。在報紙上刊發(fā)了部分內容后,《第一財經日報》編委徐以升最早提出了結集出書的想法,并且一直在鼓勵甚至是督促筆者,克服了筆者的惰性,在此表示特別感謝。感謝藍獅子出版中心的圖書編輯宣佳麗為成書付出的努力,特別是在成書遇到挫折、筆者快要放棄出書的時候,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書稿初成后,有很多師長、朋友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在此也一并致謝!當然,書中的謬誤、疏漏、不當之處,概由作者負責。

本書付梓之時,第一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即將成立。筆者相信,這將是一個以創(chuàng)新方式為中國的國際問題研究作出貢獻的智庫,其中也包括對非洲問題的研究。筆者也將此書作為研究院成立的獻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