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臺北風情畫(2)

16城記 作者:朱自清 達夫 魯彥


這又名“圓環(huán)市場”,位于多條馬路的交叉點,一個地方相當廣闊的環(huán)形中心,白天看不出什么特異的所在,一到了晚間,燈火千家,電矩通明,人聲鼎沸的情景,立即顯出它的“神秘性”與“多樣性”。

最大的一個市場,是在淡水河畔的龍山寺,其次是蓬萊町、日新町的中間。這里有江湖賣藝的三教九流,有變戲法使魔術(shù)的“醫(yī)生專家”,有利用清唱、彈詞、操琴、鼓樂來推銷貨品廣告術(shù),更有各色各味的“小飯館”“零食攤”……

據(jù)說,小吃攤上的雞、鴨、魚肉,未經(jīng)過消毒,吃時不免下著戒心;但在一百度的滾熱沸湯里,細菌已被消滅了。所以在女主人“來坐!”“來坐!”的殷勤招待下,過路的客人們,就親切地坐在旁邊就食。這樣的攤子,無慮千百個,供應(yīng)著那些無錢上館子,沒有女人陪宴吃大菜,卻有好菜薄酒可口的一餐之樂。

“麥克風”前,站有一位妙齡女郎;“擴聲機”中,奏著雖不流行卻很動聽的歌曲。有的抱著三弦琴或一把二胡,旁邊坐有不滿十歲的女孩子,如哭如訴的,一拉一唱,不免有人生如戲之感。有的全副人馬,中西樂器,雜然并陳,配置兩三個歌女,輪流在“麥克風”前,此唱彼和,非常哀怨動人。她們是無名的女音樂家,民間藝術(shù)的繼承者,決不輸于舞臺上的演奏,只是不收門票。四圍站滿了聽眾,有高興的,就掏一下腰包,買幾瓶“歸腎丸”“調(diào)經(jīng)丸”“頭痛粉”“種子丸”……帶回去。什么時候來,什么時候去,決不受它的限制,人越多越受歡迎。

此外,有做木頭戲的,擺地攤的,以及看相算命的,五花八門,不勝枚舉,其中出賣中藥與成品的為最多,藥材一堆,藥粉數(shù)瓶,分明是散布愚昧的騙法,竟說得每個人頭頭是道,上面還高掛著臺灣中醫(yī)改進會的“會員證”。不想素以西醫(yī)發(fā)達,醫(yī)院普遍見稱的臺北,有此不倫不類的現(xiàn)象,好像是得到什么人的鼓勵,必另有其他經(jīng)濟上的原因,使一時請不起醫(yī)生、住院、打針的老百姓,有得問準之路。故仍有存在的理由,難怪其日漸復(fù)興起來。

朋友:請不要專為高樓大廈里的紳士階級而忘記了臺灣下層社會生活。柏油馬路上的流線型汽車,雖開不進“圓環(huán)市場”,也不值沉醉在燈紅酒綠交際場中的女士們光顧;但它是全臺北勞苦大眾的“樂園”。今日負有市政之責者,如沒有想到改善環(huán)境,美化市區(qū)的大計劃,請他們各個遷地為良。

——《中美周報》1949年第331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