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時局撲朔,兩次引退(1)

民國課堂:軍閥總統(tǒng) 作者:溫菲菲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重病而故,第二天,與光緒“敵對”了半生的慈禧太后也隨之離世,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一下子落到了溥儀的身上。溥儀繼位之后,他的父親載灃登上“攝政王”之位。載灃向來反對袁世凱,尤其維新變法一事,載灃一直懷疑是袁世凱出賣了光緒,才導致光緒遭到被太后軟禁的下場。為此,載灃一旦攬權,就立即解除了袁世凱在朝中的職位。袁世凱也深知常在朝中對自己不利,很識趣地回河南老家休養(yǎng)。1909年,新疆道監(jiān)察御史江春霖彈劾慶親王,徐世昌也受到牽連,朝廷將其降格為郵傳部尚書,袁世凱休官在家,徐在朝中孤立無援,無奈之下只能靜觀其變。

很快,機會就來了。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一場革命的暴風驟雨席卷清朝。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清朝的大半領土沉浸在革命黨的激情中,各省紛紛宣布獨立,人們等待已久的變革終于到來。沒有了慈禧和袁世凱的朝廷,在革命浪潮面前顯得惶恐不安。

旁觀者清。徐世昌就是一個善于旁觀的人,他沒有深陷在清朝元老的身份里無法自拔,也沒有在革命的浪潮中隨波逐流。溥儀年幼,載灃無能,他清楚地意識到,清朝氣數(shù)已盡,擺在眼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加入革命黨的行列,要么加入立憲派的陣營,不過在這之前,他必須幫助自己的好兄弟袁世凱再次出山。

袁世凱擁有龐大的嫡系部隊。在他休官在家的日子里,他的黨羽并沒有停止煽風造勢,到處散布只有請袁氏出山才能解救清朝危局的言論。與此同時,美、英兩國也向清政府施壓,希望袁世凱能出山。在這樣的背景下,徐氏要想幫助袁世凱,其實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武昌、漢口等地局勢緊迫,10月18日,朝廷下發(fā)急電,催促袁世凱“力疾就道”,在徐世昌看來,這正是袁氏“坐地起價”的好時機。他向袁世凱提議,何不趁此機會“要挾”朝廷一把?于是,二人商議出六個條件,朝廷如不應允,袁世凱拒不還朝:

一、明年(即1912年)即開國會;

二、組織責任內閣;

三、寬容此次起事之人;

四、解除黨禁;

五、需委以指揮水陸各軍及關于軍隊編制之全權;

六、需與十分充足之軍費。

索要軍權、組織內閣、召開國會,實際上,這意味著徐世昌幫助袁世凱取得大權的同時,促使清政府向立憲制轉型。眼下,革命黨勢力遍地開花,清廷已經(jīng)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馬上答應了袁世凱的所有條件,27日,朝廷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兼湖廣總督,并授權其號令所有海陸軍及長江水師,任命徐世昌為軍咨大臣。11月16日,袁世凱正式出任內閣總理大臣,開始組織內閣,由徐世昌參與內閣人事安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