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孝公決定發(fā)展秦國、實現一統(tǒng)天下目標的重要歷史時期,商鞅作為法家思想的踐行者,勇于批駁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政治勢力的甘龍,反對因循守舊的思想,力諫秦孝公變法強國,提出“法后王”的著名論點,其革新精神就在于不循舊制,敢于創(chuàng)新。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能夠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的真理?!叭煌Y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至于“天下之議”,“夫有離人之行者,固見負于世;有獨知之屬者,必見訾于民……論至德者不利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千秋功過自有后人評說。商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對舊習舊制動大手術的革新精神為后代的政治改革家樹立了一個榜樣。
春秋戰(zhàn)國之際,山東各國忙于改革,秦國卻毫無動靜。自厲公以后,秦國內部政治混亂,君臣關系極不協(xié)調,君主頻繁地更替,躁公、懷公、昭子、靈公、簡公、惠公、出子,數世不得安寧。
秦國國內有亂,無暇顧及國外。而鄰近的晉國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一分為三。作為三晉之一的魏國,首先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的改革,國力如旭日東升,迅速強大,輕而易舉地奪走了秦國黃河以西的土地。秦國這種內部混亂、外部挨打的局面,直至秦獻公繼位以后才開始改變。
魏國因改革而強盛,使秦人喪失了河西之地,但同時也給秦人以啟示。秦獻公在位時,奏響了秦國改革的前奏曲。他于公元前384年下令“止從死”,廢除野蠻的殉葬制度。次年又把都城從雍東遷到櫟陽(今陜西臨潼北),主要目的就是要奪回河西之地。
公元前375年,秦獻公又下令把全國人口按十家為什、五家為伍的什伍制組織起來。這一改革有益于加強秦國的軍事力量。經過20年的努力,秦獻公終于使秦國恢復了生機,在他的晚年秦國兩次大敗強大的魏國。秦敗魏后不久,秦獻公就去世了。秦國全面改革的歷史重任就落在了秦孝公的肩上。
秦孝公即位那年才21歲,他看到秦國因國力衰弱而喪失河西之地,看到秦國因落后而遭到諸侯的歧視,就決心要變法,要改革,要奪回河西之地。他即位之后,立即向全國發(fā)布命令,命令中說:“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p>
秦孝公在這道歷史上有名的求賢令中宣布,不論是秦國的臣民,還是外國的賓客,只要能提出使秦國富強的辦法,不但給他高官厚祿,而且還要分給他土地,封君食邑。
秦孝公下令求賢的消息傳到鄰近的魏國,引起一個年輕人的注意。此人“年雖少,有奇才”,魏相公叔座臨終之前曾向魏惠王推薦此人,希望惠王“舉國而聽之”,如果不用此人,就將他殺掉,否則如此奇才到了別國,將成為魏國的禍患。這個年輕人就是商鞅。
商鞅本姓公孫,名鞅,出身衛(wèi)國公族,所以也叫衛(wèi)鞅,因為他后來在秦國變法有功,被封于商地,故又稱商鞅。公叔座死后,魏惠王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他。聽到秦孝公的求賢令后,抑郁不得志的商鞅果斷地離開魏國,來到秦都櫟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