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杭州頭發(fā)巷一號
早 1914年,伯在杭州省長公署任職的第三年,想接老母與妻女來杭州同住,這樣彼此有個照應,亦可省去每年返鄉(xiāng)探親的開支。托同事幫忙,在省長公署附近的頭發(fā)巷,典了一座房子,租 期為十年,一次性付清,以后不必另付。據(jù)說此宅鬧過狐仙,因 而多年無人承租。 伯是外地人,顧不了這么多,就典了下來。后來才知道,這 座中式花園的住宅,并非有什么狐仙作怪,實因房主兒媳自殺身 亡,挫了人氣,才租不出去的。這座宅子幽深古樸,雕梁畫棟, 鷲 長廊連接前廳后軒,中間是假山花木,除游廊 (長廊 )遭風吹雨打油漆剝落外,前廳后軒家具一應齊全,實在是一所不錯的宅 子。 整個房子坐北朝南,前廳后軒各三間樓房。前廳高大,后軒 稍矮,中間一片長方花園?;▓@西邊是一條與花園等長的游廊, 約有四五尺寬。大廳三問一統(tǒng),不隔墻,設以雕花墻屏。一扇長 長的三角形木質(zhì)透雕自屋頂檐斜插下來,直到兩邊坐椅上方,看 上去就像娘大床的帳門左右分開。透雕上鑲有發(fā)亮的貝殼,平添 大廳古色古香的光彩。東邊一間,是逢年過節(jié)拜神祭祖的地方。 一張長畫桌,中央并排三座瓷三星,一對瓷帽筒和一只彩釉大花 瓶,內(nèi)插彩色雉雞毛和一個雞毛撣帚。墻上掛有中堂和對聯(lián),莊 嚴肅穆。畫桌前并排兩張八仙桌。中間一問,當中一張大圓桌, 兩旁分列幾對太師椅和茶幾,是伯會客和每天回來休息片刻的地 方。 這些陳設和成套的紅木家具皆房東本來所有,只有一張黃漆 藤靠背和藤坐墊的木搖椅,是伯同事合送的。西邊一問,南邊是 外出大門,北邊通向游廊到后軒,所以此間半成通道;不過靠西 墻仍設一排畫桌,桌上盤膝端坐九座青石羅漢,高大如人,栩栩習豢。如生。畫桌南端放一只木方站箱,進門可放雨具,北端一臺三腳鼎立的衣架,可掛衣帽。后軒三間,陳設只是日用家具。東間祖 潦母白天休息兼家人起居,中問吃飯,西問南接游廊北出天井,旁 邊是廚房。后軒樓上東間是祖母的臥室,中間女客房,西問男客房,連 l 接長長的過道樓直通前廳樓上。前廳樓東間是娘帶小孩住,中間 伯住,西間空著,朝南一排窗子,陽光明媚,還香氣撲鼻,因窗 外假山上四季花卉不斷。尤其是娘房里,窗門一開,木香花的清 靄香隨風沁入。木香花或黃或白,杭州人常把木香花栽在墻根邊,藤枝釘在墻上,春夏間一扇扇花墻幽香四溢,茂盛的花枝迎風展揚,煞是好看。假山上桃紅柳綠,有一種大大的繡球花和紫里透紅的抓癢花,樹干無皮,光滑如上清漆,小孩在樹干上抓抓,上 面的花枝就會隨之搖動,這種樹在我離開杭州后就沒再見過。 伯在杭州浙江省長公署月薪16元大洋。如不精打細算,不用 說還不了債,一家四五口亦將無米下炊。父母相商除柴米油鹽之 外每日菜錢只能16枚銅元,開支之余,購買電燈公司的股票,每 股一元,多余多買,少余少買,無余不買。柴米油鹽及每日買菜 由衙門工友邱公公幫忙 (他是紹興人,系伯所薦在衙門當差), 其余家務全由娘自理。 娘來杭州后,許多事力不從心,也只好硬著頭皮去做。杭州 人習慣用天落水煮水泡茶,其余用井水。公用井在大面,所 以每天不得不到井埠頭淘米洗菜浣衣滌褲,并提水回家供一天之 用。井邊至廚房少說有五百步之遙。頭發(fā)巷都是深宅大院,女主 人多數(shù)在家打麻將,從不到井邊娘姨 (杭州對女傭的稱呼) 聚集 的地方來沾濕鞋襪。因此娘井邊,就有人七嘴八舌:“這不 是一號新來的少奶奶嗎?” 那時,杭州燒的是50斤一捆的木柴。這種木柴,要加工劈細 才便于燃燒。每到更深夜靜,老小安歇,娘才到廚房外小天井劈 I第 柴,由于力氣小,只能一次劈一天用的。邱公公見娘腳小手 也 纖細,大發(fā)善心,提出每天由他送菜時把一天的用水提回,下午也 麼 I不 由他來劈好每禮拜七天之用柴,這樣娘就不必自己去井邊,也不 l逢 I辰 用每晚再劈柴了。對于邱公公的援手,娘自是不敢相忘,定時以 酬謝 。 母親生于1887年 (丁亥 ) 陰歷十一月十八,本名謝惠香,外婆叫她阿香,外公的哥哥叫她香毛毛。只因伯喜歡吃芹菜,后來 就代娘改名為“芹芬”。往后伯從外頭寫來家書,總是 以“ 芹 姊 靄 青鑒……”謂之,倒也可見夫妻之間的綿綿情意。娘自幼伶俐 , 心靈手巧,雖未進過蒙館,也未上過學堂,完全靠婚后伯教她 認 國 字識數(shù) (一天認50個生字 )。 進陳家后,娘見伯瘦長身材,體質(zhì)單薄,凡有好吃好用 的,首先是給祖母,其次就是伯,再次才是兒女,輪到自己就 沒有什么了。當時生活拮據(jù),伯的收入或外婆的接濟都很有 限,只有娘的儉持和辛勞才使這個家安然度日。伯白天在外受 累也難免受氣,回家后想得到最好的休息。娘想出一個土辦法 傳遞信號,在伯的床后北窗上系一根繩子,拋過花園穿過后軒 在廚房門上系一個響鈴。只要伯一醒,拉一拉繩子,娘馬上就 端一盆熱水往樓上送。 樓梯靠東墻,樓梯口對著花園,必須繞后軒一圈上樓,然后 經(jīng)過長長的樓廊來到伯的床前。為了不使水溫冷卻,娘的步履非 加到最快不可,一雙小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娘和伯都習以 為常了;待伯起床漱洗完畢,娘就替他鋪床疊被,伯自己去祖母 床前問候;若來得及,娘就順便把我也穿起;若來不及,就把臉 盆放在籃子里,一手提籃,一手提壺趕下樓去伺候伯出門,然后 再上樓幫祖母起床梳頭,包括晚上洗腳 (這是娘做新娘時伯就囑咐的)。待收拾好早餐,正好這時邱公公送的菜也到了,娘就要開始忙中飯,候邱公公晌午來給伯送去;下午則是打掃前廳后軒樓上樓下,接著再做晚飯。伯下班很少準時,不是衙門值班,就 去外單位參加公益活動,比如到水災救濟委員會。 凡是新鮮好菜,一菜三吃是娘的習慣。菜心燒湯,葉子單炒,外層的邊葉則腌了自己吃。娘雖在桌上同吃,卻從不沾伯和祖母吃的,偶爾伯將吃剩的湯菜推向娘面前,娘每每有所不悅。娘自幼雖然貧寒,但獨女的尊嚴猶在,不分享好菜是她出于自 謄愿,卻不愿吃殘羹剩菜,后來伯也知道了。飯后事完,記畢當天賬,再幫著祖母洗腳,送上樓休息……這就是娘在頭發(fā)巷一號十年如一天的縮影,終年“得得如馬走”而無停歇,只有傍晚在前 o 廳等候伯回家的那個空檔,才摟著我們講些故事。 說起故事,娘一生都講不完,什么老虎外婆、老鷹捉小雞、 黃鼠狼拜年、徐文長上客、買蛋、洗澡等,以及自己小小年紀如 何幫母親做粗活,如何學針線刺繡,從不貪玩。只有過年村里在 祠堂演社戲,才夜夜結伴去看,一本不缺。所以娘肚子里有不少 戲文。娘不止一次說過,可惜自己不通文理,否則會把外婆一生 的坎坷寫成一本書——可見娘對母親的感情。 為了節(jié)省開支,伯的衣服、鞋子都是娘自己做的。當時流行 一種五彩的稻草頭繩,帶有絲光顏色非常鮮艷,商店里織成童帽 出售。娘說只要有樣子,自己就可以織。伯真的上街買了一頂, 娘就比照著用鉤針一口氣編了五頂,和商店里賣的一模一樣。而 五頂帽子所用頭繩的錢只能買回一頂帽子,節(jié)省了許多。 伯長年在外工作,不免有應酬,常被同事邀請赴宴。每次回 來總是發(fā)愁,人情大如債,哪有更多的錢以回請。娘就對伯說, 你每次上席,稍加留心,記著那菜用的是什么原料和配料,是什 么口味,一次記一兩個菜,然后交我來做,就不必到外面去吃 了。伯果然照著做,每次吃過什么就給娘記下來,同時逐步添置餐具,配成整套,魚有魚盤,鴨有鴨盤,湯有湯盆。到了過年,伯就在家請客。娘開菜單,邱公公采購,臨時再請一位工友,燒鍋端菜。通常是先上四碟冷盤,再上四個熱炒, l歪 l辰 中間是一道點心,是娘做的八寶飯或西米白果橘子羹,比“聚豐 園”的還好看好吃;再是四道大菜和湯,是雞鴨魚肉和莼菜清 湯。飯前又是兩碟小菜,席散人人贊不絕口,說伯請的是“聚豐 園”的大師傅呢。娘的能干和賢惠就這樣傳遍衙門上下。娘憑著 “天下無難事”的心態(tài)生活,對我們影響很大。 鬻 家鄉(xiāng)店口鎮(zhèn)位于諸暨東北部頂端,鄰近蕭山紹興,到杭 州 比縣城近。小火輪沿埠停靠,八小時可到,而夜航船人工劃行 ,傍晚五點出發(fā),次日早晨八九時亦可到,所費更低。自伯舉家遷 杭,住人頭發(fā)巷一號后,常有家鄉(xiāng)人來,更有一些為難之事。伯 本房堂兄應龍,為人強悍,人稱“應龍大王”,伯母子從小受他 欺侮。當年祖父為了就診方便,離開祖宅多年。祖父去世后,祖 母想搬回老宅居住,以期有人照應,應龍大王不允;后來伯結婚 時再次提出,仍不同意。就這樣,老宅鑲有五色玻璃的堂屋始終 被他家占著。 誰知有一天,這位“應龍大王”在鄉(xiāng)間與人打架,頭被刀 劈,星夜由兩個侄子護送來杭,不要說沒帶醫(yī)藥費,連回去的盤 纏也沒有。天未亮,他們敲開頭發(fā)巷一號的大門,一屁股歪在椅 子上,頭腫大如笆斗,流血不止。伯見狀,不言二語,急忙送去 醫(yī)院,娘則在家燒好茶飯請邱公公為他們送去,一住就是七天。 邱公公在醫(yī)院對他們說:“先生在衙門只是一個小職員,薪水 少,平時生活非常節(jié)省,這次為你們用錢是向衙門借的,夠他幾 個月償還的了……”大概是良心發(fā)現(xiàn),之后再也沒見他們來過。纂l 在頭發(fā)巷一號住得最長的是大房子紹先生的女兒,名叫陳慶,比伯小兩輩,她叫祖母是太婆,伯是叔公,娘是叔婆,娘讓我叫她阿慶姊。子紹先生是南社成員,是柳亞子先生的朋友。 阿慶姊平時嫻靜少言,梳著一條長辮子,會作詩填詞。原在杭州 上學,因病來頭發(fā)巷一號暫住。說好只供食宿,看病煎藥由自己處理。娘說阿慶身輕如燕,大廳上兩張八仙桌并排擺著,她一躍身,能跳過兩張桌去。后來得病,就沒跳過。娘終日忙家務,晚上伯回家,阿慶姊就和伯說說話,甚至邱 公公來取午餐時,有時也會請他帶一張什么條子給伯。她說伯是 鷲一個凡夫俗子,連《紅樓夢》都不看。娘從內(nèi)心是很歡喜她住在我們家的,因為伯回家時有伴兒說話。有一次,她說娘穿的八幅裙已過時了,現(xiàn)在杭州流行的是一種筒裙。伯就請她代買一條, 并告訴娘這款新式裙子只一塊錢。阿慶姊對娘說只要八角錢,不 要舍不得穿,事后娘感到她言語實誠,引為知己。阿慶姊每天都 外出看病或買東西,總要帶些零食回來。娘囑咐我不能吃她的東 西,說她胃口不好需要零食補充,連她的房門口也不讓去站。有 一次枇杷上市,她買回順手給了我?guī)讉€,在娘同意之下我才吃 了,后來她就喜歡叫我“枇杷亞先”。 不久阿慶姊休學回鄉(xiāng),嫁給一個姓童的財主家少爺。阿慶 姊離開后,家中頗是冷清,娘說少了一個帶有詩情畫意的人。 幾年之后,夫妻倆帶著子女在杭州湖濱附近,租了一座小洋房作 公寓。那時我正在杭州念中學,伯自上海因公來杭,阿慶姊把自 己作的詩,要我?guī)Ыo伯看,并請為童先生找個工作。當夜伯看完 詩集,給她寫了一封回信,大意是:在外面當公務員,要受人指 使,此恐非童先生所能承受,不如伴你在家,免得“忽見陌上楊 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 其實,家鄉(xiāng)的人來來往往,娘并無怨言。只是她不愿接外婆 來杭州住,寧可讓小孩去陪,也從未向伯提起過。大概是娘知道外婆在家即便是苦,但獨立自主慣了,或不愿給自己平添麻煩, 所以是不會離家出來的。 生 我時候沒有空調(diào)。每逢炎夏伏暑,伯就會買兩擔西瓜, 放在大廳西問畫桌底下,再買一斤臺灣生產(chǎn)的洋菜,是一種半軟 半硬潔白透明、比掛面長一半的植物,用紅絲扎成小把捆在一起很是好看。娘每次用一小把在開水里煮,溶化后倒人容器,再放在大木盒里不斷用冷水降溫,使其凝固。吃時切成小方塊,加適 量的酸醋白糖,是很好的冷飲。我們一天吃西瓜,一天吃洋菜, 降溫消暑。每逢禮拜,邱公公來,娘就讓他撿一個大西瓜,用籃 謄 子沉到井底,吃時更涼爽。 夏天的下午實在悶熱,娘做不動事,就上樓休息。一條大 大的席子鋪在中間樓板上,放兩個枕頭靠著南窗,杯外婆做 的楊梅酒和一小碟筍豉豆,另有幾條咸香糕。娘側著身子躺在席 上看《天雨花》《鏡花緣》之類的閑書。不時喝一口酒,吃點豆 子,也讓我嘗一嘗。我之所以歡喜夏天,不僅是有西瓜和洋菜 吃,而是看到娘也有了自己難得的閑適,這樣的夏天,再熱心里 也是涼爽的。 從祖母的話中,知道娘懷孕了。這一年我4歲。 祖母很高興,認為一二不過三,有過兩個女孩后這次定會轉(zhuǎn) 胎,伯也希望能有一個男孩??蛇@次娘還是讓眾人的希望落空, 又生下一女。祖母悵悵然,亦不加克制,對伯說:“阿香不會生 男孩,得趕快討個小的,傳宗接代。”而三妹也被送到鄉(xiāng)下給人 當養(yǎng)女。一年后娘又懷孕。 這次,祖母不再高興,她對娘的肚子不抱一點希望。娘也很 沮喪,甚至渴望胎兒能夠早日流掉,平時里做不動的事也強行去 做,可終不見效,肚子還是一天天地大起來。臨產(chǎn)時更是困難, 伯也急得團團轉(zhuǎn),醫(yī)生讓耐心等待,一次次點香,還說“產(chǎn)婦營 魏I 養(yǎng)不良,這時急也無用……”幸而第十枝香還未點完時,娘終于闖過鬼門關,生下一男孩。 祖母笑逐顏開,讓伯買催奶的食品,請人服侍娘坐月子。在 那時,生男生女區(qū)別很大,在這個家也不例外。 伯是一個樂于助人的人。只是對自己女人,有時不免有所 疏虞。有一天,伯請兩位同事來吃飯,娘忙不過,讓來杭找工作 窩住在家中的睿善哥把祖母扶下樓。不知怎么搞的,祖母從樓上跌下,一頭撞在門石臼上,頓時頭破血流,昏迷不醒。伯急忙把她送到醫(yī)院搶救,總算保住了性命,頭頂卻留下三寸長深深的一條槽,從此神志不清,終日要娘陪守著,稍一走開,就會大叫“阿 香、阿香……”。 就在娘分身乏術忙不過來時,有一天,伯突然從水災救濟委 員會帶回一個12歲的“癩頭女”,就在大弟出生那年。這時,徐 州難民遣散將畢,只有一人不肯走,帶著一個外甥女,說要將她 賣到窯子里去,據(jù)說可得50塊錢。結果未能成交,不死心,還想 等下一個買主。諸暨同鄉(xiāng)會館里的人看不下去,好言相勸,說不 能這樣缺德,他不予理睬。這件事伯在家也提起過,不免同情那 個女孩。 這個“癩頭女”叫金花,伯說是錢、斯兩位先生湊的錢才 救下了這個孤女,并勸說伯把她帶回家,“不但可以救了這個女 孩,養(yǎng)幾年也能給少夫人做個幫手。不然少夫人一個人,上有老 下有小,也太辛苦了”。 話雖然如此,娘聽了,不禁淚落腮邊。娘說伯耳朵根太軟, 沒有主見,我們是怎樣的人家? 別人不知底細,自己應該有數(shù), 哪有條件來買丫頭、雇丫頭? 家中哪有寬裕的食物漿養(yǎng)她? 每天 燒一點菜給祖母吃過,兒女們都不夠了,泡點菜鹵,也就糊了過去。家里人如此節(jié)衣縮食,每天吃的是什么,娘從不向丈夫說起。再說進了陳家門,婆母47歲,比自己孤苦的母親還大4歲。 l按規(guī)矩每天早上要給婆婆梳頭,晚上洗腳,在娘家時母親都未曾讓做過。生養(yǎng)囡一子,即使坐月子也只歇過幾天,從沒有二 l逢l辰 話?,F(xiàn)在還要領一個小姑娘回來。不說年齡小,還滿頭生的癩 瘡,哪有精力去調(diào)理她? 但說歸說,人已到了家,娘還是把金花留了下來。 娘自來陳家后,善待婆母,伺候夫婿,愛惜子女,始終如 一,無怨無悔,可娘在晚年回憶往事時,有不少悲涼之感。她說 謄 起有一次在假山背后頂風冒雨挖泥排水,娘自己只顧拼命疏導, 以致手腳麻木多日,伯見了竟不知所措。雖說那時娘的腳已“放 了”,可所謂“放”,只是不再裹腳布,除大腳趾外,其余四個依 次壓在腳底下面,腳背向下折彎,腳后跟靠近小腳趾,這樣畸形 傷殘的雙腳,放開后依然痛苦不堪,可見娘這一生步履維艱。娘 曾說過“人心都是肉做的,而你父親有時待我則很少肉心”。其 實,伯一生為人忠厚,待人熱心,樂于助人,做過不少善舉,后 來在銀行里也做到了經(jīng)理一職。只是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早已浸透在 骨子里,娘若想從他那里獲得一視同仁,至少在那個年代,已不 僅僅是娘一個人的夢想,而是一代人的傷逝了。 杭州頭發(fā)巷一號整整10年,是伯和娘共同生活最長的一段歲 月,也是我童年記憶的開始。我和三妹大弟都出生在那里。后來 看到史書中記載頭發(fā)巷的來歷,“頭發(fā)巷,以賣假發(fā)出名,有地 名假髻兜者相近”,原來竟是這樣。 1924年,頭發(fā)巷一號10年租期屆滿,全家搬到佑圣觀巷26 號。兩年之后,伯應師友之邀赴湖興工作,乃辭去杭州省長公署 的職務,安排娘偕子女回老家店口居住。至此,父母天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