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雖然經(jīng)過多次推讓,但眾人誰也不敢做頭領(lǐng),最終還是推舉劉邦做了沛公。
劉邦自第一次入關(guān)中,在咸陽看到秦始皇帝車駕出游之后,便開始做著他的皇帝夢。沛縣父老推薦他做沛公,他喜在心里,但表面上卻再三推讓。劉邦深知在場的人誰也不敢做首領(lǐng),大家都不想擔(dān)太多風(fēng)險,他的再三推讓,是為了表明他帶頭起義并不是出于私心,也不是為了封侯稱王,而是在家鄉(xiāng)父老的再三推舉之下,不得已而為之,目的是救沛縣百姓于水火;同時也是為了起義后有效地管束手下,既然是眾人的推舉,眾人就應(yīng)當(dāng)服從他的管束和指揮。
在沛縣縣衙的大堂之中,劉邦帶領(lǐng)沛縣子弟們祭祀黃帝與蚩尤,這是因為黃帝是傳說中上古的五帝之首,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而蚩尤作為南方部族的首領(lǐng),首創(chuàng)了各種兵器,又英勇善戰(zhàn)??梢?,劉邦起義之前祭祀黃帝與蚩尤,為的是求得神靈的保佑,保佑他起義后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最終即皇帝之位。劉邦祭祀后,又用牲畜的血涂在戰(zhàn)旗和戰(zhàn)鼓之上。秦朝的軍旗及崇拜的顏色為黑色,劉邦為取而代之,就下令起義軍的軍旗一律為紅色。蕭何、曹參、樊噲等人開始在沛縣周邊招兵買馬,共得三千人。沛公劉邦所率領(lǐng)的這支起義隊伍,從此就匯入了秦末浩浩蕩蕩地農(nóng)民大起義的洪流之中。
劉邦為什么自稱 “沛公 ”而不稱 “沛令 ”?這是因為劉邦本出生于故楚的沛縣,原為楚人,且在楚國生活了二十多年。楚的國君稱王,其縣令則是稱 “公 ”的。秦國既亡楚國,楚人亦欲亡秦朝。而陳勝起義后,又號為 “張楚 ”,自立為楚王。所以,劉邦稱之為 “公 ”,不僅是對秦的 “縣令 ”之類制度的蔑視與摒棄,也是他響應(yīng)陳勝,遵從 “民意 ”,走反秦起義道路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唐朝顏師古引孟康云: “陳涉為楚王,沛公起應(yīng)涉,故從楚制,稱曰公。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劉邦從開始起事,就明確提出了反秦的斗爭目標,并將自己的部隊視為陳勝起義的組成部分,是對其反秦起義的響應(yīng)。至于旗幟皆赤,除了為附會所謂 “赤帝子殺白帝子 ”的傳說,借以神化自己之外,也是對秦國的 “衣服旌旗皆上黑 ”的一種否定。所以,劉邦稱 “沛公 ”, “旗幟皆赤 ”,實際上是他反秦起義的標志,是他從一名草莽英雄到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在氣質(zhì)上與政治上的一次升華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