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友(1)

喜歡你是寂靜的:林徽因傳 作者:王臣


計劃終不及變化幻變莫測。

原本梁思成計劃1923年赴美留學,但因車禍無奈推遲。而也因此,林徽因便有時間修滿她的中學課業(yè),亦因此,在印度詩人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訪華時間,她有幸參與陪同。

1924年,4月,泰戈爾來到中國。

我旅行的時間很長,

旅途也是很長的。

天剛破曉,

我就驅(qū)車起行,

穿遍廣漠的世界。

在許多星球之上,

留下轍痕。

離你最近的地方,

路途最遠,

最簡單的音調(diào),

需要最艱苦的練習。

旅客要在每個生人門口敲叩,

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

人要在外面到處漂流,

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內(nèi)殿。

我的眼睛向空闊處四望,

最后才合上眼說:“你原來住在這里!”

這句問話和呼喚“呵,在哪兒呢?”

融化在千般的淚泉里,

和你保證的回答“我在這里!”的洪流,

一同泛濫了全世界。

自泰戈爾《吉檀迦利》。平靜敘述,無限深意。正是泰戈爾作品當中的此種清寂又深闊的意境令世人著迷。而這為之著迷的人里,自然包括林徽因、徐志摩等當時一幫進步文藝青年。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1913年因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當泰戈爾的秘書恩厚之在北京與徐志摩等人談及泰戈爾有意訪華之時,眾人驚喜。

后來,便由徐志摩與主張將外界思想家觀點介紹入中國的講學社商談泰戈爾訪華事宜。是年四月,泰戈爾終于來華抵滬。此次訪華,徐志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成作用。當日接待的人亦都是文化圈里的名流。

徐志摩擔任泰戈爾訪華期間的翻譯。又因講談社是由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和梁思成的父親共同策劃的組織,所以,在這一年的4月12日泰戈爾抵華之日到5月30日泰戈爾返印期間,徐志摩與林徽因有了極為難得的相處時機。

4月23日,泰戈爾來到北京,林徽因參與了接待工作。25日,林徽因與其他名流一起陪同泰戈爾游北海。26日,陪同游法源寺。27日,陪同游故宮。28日,游天壇。等等。

這一段時期,林徽因陪同泰戈爾的行程安排得極滿。彼時,徐志摩與林徽因之間的事,已跌入流言,被人謠傳。但林徽因大度,絲毫不懼,依舊在此期間與徐志摩坦然來往,令人贊嘆。

游天壇那日,泰戈爾有演講,但演講地點后被臨時更換至先農(nóng)壇。那日演講,林徽因、徐志摩似金童玉女一般左右陪同泰戈爾的情形可謂是一幀妙麗景致。后來,更有人曾用一段令人極心動的話描述過當日的場景:

“林小姐人艷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徐志摩,有如蒼松竹海的一幅三友圖。徐志摩的翻譯,用了中國語匯中最美的修辭,以硤石官話出之,便是一首首的小詩,飛瀑流泉,淙淙可聽?!?/p>

透過此小段文字凝想當日舊景,實在美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