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雜志封面錢玄同在日本師從章太炎時,接受反清排滿的思想,加入同盟會,其時改名為“夏”,因為“夏”的古義是“中國之人也”。五四運動以前他改名玄同,后因?qū)W術(shù)上疑古,又以“疑古”為號,常常署號于名前,稱“疑古玄同”。
錢玄同為新文化運動提出了許多響亮的口號,如“選學妖孽、桐城謬種”,第一次把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定為文學革命的首要否定目標;他提倡“漢字革命”,開啟了文字改革運動的先河。他在一篇《論應(yīng)用之文亟宜改良》的《寫作大綱》中提出改革大綱十三事,如用“國語”作文;規(guī)定語法之詞序;小學課本、新聞紙旁注注音字母;文章加標點符號;用阿拉伯號碼和算式書寫數(shù)目字;用公元紀年;書寫方式改左行直下為右行橫迤等,都是有關(guān)文化教育方面重大改革的首倡。錢玄同深厚的國學功底和語言文字學學術(shù)素養(yǎng),使他的號召“學有本源,話多行話,振臂一呼,影響更大”。
新文學發(fā)軔,最需要的是反響,特別是來自反方的聲響,但苦于舊學陣營里一時沒有聲音,新文學陣營里的眾人于是就商量著制造一個,于是由錢玄同化名“王敬軒”,給《新青年》編輯部寫來信件,歷數(shù)新文學的種種壞處,再由劉半農(nóng)一一予以駁斥,這就是轟動一時的“雙簧信”。這場戲最終以真劉半農(nóng)罵倒假“王敬軒”收場,新文學乃告成立。
錢、劉的“雙簧”戲上演后不久,真正的新文化運動反對派果然中了圈套,他們因王敬軒被批駁而坐立不安,要為王敬軒鳴不平,故而跳將出來。
1919年春,赫赫有名的桐城派代表林琴南在上海《新申報》上的《蠡叟叢談》中發(fā)表文言小說《荊生》影射攻擊《新青年》的幾個編輯,以皖人田其美影射陳獨秀,以狄莫影射胡適,以浙江人金心異影射錢玄同。林琴南在小說里幻想出一個英雄“荊生”,讓這個偉丈夫痛打田、狄、金三人,以發(fā)泄他維護舊禮教、反對新文化的積怨。為表示對林琴南卑劣手段的蔑視,錢玄同雖有很多筆名,卻常故意以“金心異”自稱,魯迅也常以“心異兄”、“心翁”稱之。他們都曾使用“金心異”這個名字寫文章,回敬過林琴南的誹謗、攻擊。
在“五四”一代人身上,有常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偏激,好走極端,非此即彼。其中,錢玄同更是以性格率直而見稱,魯迅曾評價他說,十分的話,“玄同則必說到十二分”,又在致許廣平的信中說:“其實暢達也自有暢達的好處,正不必故意減縮(但繁冗則自應(yīng)刪削)。例如玄同之文,即頗汪洋,而少含蓄,使讀者覽之了然,無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見,反為相宜,效力亦復(fù)很大……”沈從文說錢玄同“端午吃月餅,中秋吃粽子”,意即他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甚至對很多事情非要反其道而行之的人物。
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的《對文學芻議的反應(yīng)》中,明確反對作文“用典”,他說:“凡用典者,無論工拙,皆為行文之疵病?!彼J為:“文學之文,用典已為下乘,若普通應(yīng)用之文,尤須老老實實講話,務(wù)期老嫗?zāi)芙?,如有妄用典故,以表象語代事實者,尤為惡劣。”但若論錢玄同最激進的觀點,還是他提出了“廢除漢文”,錢玄同說:“欲廢孔學,不得不先廢漢文;欲驅(qū)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p>
他在《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中又說:
“所以我要爽爽快快說幾句話:中國文字論其字形,則非拼音而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識,不便于寫;論其字義,則意義含糊,文法極不精密;論其在今日學問上之應(yīng)用,則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詞,一無所有;論其過去之歷史,則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為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記號。此種文字,斷斷不能適用于二十世紀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