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又字伯隅,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近代國學大師,與梁啟超、陳寅恪和趙元任被稱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甲骨四堂之一。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主要著作有《紅樓夢評論》、《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流沙墜簡》等。1927年6月2日,初夏時節(jié),頤和園內碧水青山,郁郁蔥蔥。上午十點左右,一輛黃包車停在頤和園門口,車上坐的是位男子,五十多歲年紀,身上著長袍馬褂,神情平靜肅穆,膚色黧黑,頜上留兩撇八字胡須,腦后拖著一條發(fā)辮。他給完車錢,又囑咐車夫在園門口等候,隨后徑直走進頤和園。因為臨近中午,園內游人稀少。這位男子漫步穿過長廊,來到昆明湖石舫前獨坐沉思,約有半個小時的光景,然后進入魚藻軒,點燃一支紙煙,慢慢地抽完,掐滅煙頭,然后出人意料地,他突然縱身躍入湖中。距魚藻軒十幾米處,正好有一個園工,見有人跳水,立即奔來相救,整個過程不到兩分鐘。當園工們將這位男子從水中救出時,他的內衣還未濕透,魚藻軒前的湖水雖然深不過二尺,但湖底卻全是松軟的淤泥,這位男子死意堅決,自沉時頭先入水,使得口鼻都被泥土塞住,聞聲而來的園工們又不懂急救之法,以致延誤了搶救的時機,這位男子最終因窒息而死。
歷史就這樣被定格在了這一天。這位自沉而死的男子就是時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之一的著名學者王國維。陳寅恪先生在《王觀堂先生挽詞序》中云:“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曾經透徹地將人生的事業(yè)和學問解析為三種境界的靜安先生,終于沒有跳出自己人生的迷局,曾經輕易地出入于中學與西學,美學、文學與史學的一代大家,竟然如此輕易地跨越了死生的界限……這是時代的創(chuàng)痛,學者的悲歌,亦是曾經的文化轉身離去時,留下的一抹悲愴的背影。
王國維,1877年出生于浙江海寧鹽官鎮(zhèn),和近代許多大學者出身于書香門第不同,王家只是一個習儒經商的普通人家。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經商之余喜歡古詩文辭,金石字畫,又在江蘇溧陽縣做過十余年師爺,雖說終生“名不出鄉(xiāng)里”,可也算是見過一些世面,所以思想并不保守,對于當時的經世之學,乃至維新思想都有所接觸,這些對王國維都有耳濡目染的影響。
王國維4歲時,生母去世,父親又長期在外,缺少母愛和父愛的王國維童年生活落落寡歡,“體素羸弱,性復憂郁”,父親王乃譽常斥責兒子“畏葸”,說他幼年膽怯,少年又無英銳之氣,將來不會有什么出息。王國維的弟弟后來則說:“先兄一生淡名利,寡言笑,篤志墳典,一本天性?!?/p>
王國維16歲中秀才后,考舉人數第不中。這時王父希望王國維能進新式學堂,甚至出洋留學,王國維自己也有此愿。但王父幾次請人推薦王國維進陸師學堂未果,留學又因為家境無力負擔,無奈之下,王國維開始在城內做塾師,沒多久,他就因為與雇主關系不融洽而辭職,結果回家后遭到父親的斥責。王乃譽說兒子不顧家貧、無籌算計,在父親眼里,兒子科場不順利,當塾師又不安心,未免眼高手低。雖然性格內向,不過王國維以后一生眼光頗高,骨子里有股傲氣,卻是從少年時就已經露出端倪了。少年王國維曾寫過一組《詠史二十首》,第一首述中華起源:“回首西陲勢渺茫,東遷種族幾星霜。何當踏破雙芒屐,卻上昆侖望故鄉(xiāng)?!鄙倌晖鯂S的學識胸襟,在其中顯露無遺。據后來在上海與王國維共事的費行簡說,王國維雖然不善言辭,但他心里要是認為不對的事情,讓他點一下頭是絕對不可能的。他聽到別人吹牛胡說,從不爭辯,但總是很快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