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酒店關門之后》酒店關門我就走——走哪兒去(2)

八百萬零一種死法 作者:唐諾


牧師神父、心理醫(yī)生和酒保

酒店是守護記憶的場所。日本人這話的下半段是: 酒保便是心事的最后傾吐對象。

忘了是在哪里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就連是童話、寓言或哪個民族的真實習俗都想不起來,只依稀記得,人有不吐不可的心事時,去找棵大樹,挖個樹洞,對著這個樹洞痛痛快快地說,說完再用泥土把洞給封起來。

人的私密心事,依適合傾吐的對象,大致可分為涇渭二分的兩種: 一種只告訴自己最親密的人,名單可能包括父母、知友、丈夫妻子和情人云云;另一種卻必須是陌生人。——前一種你要的可能是同情撫慰甚至開導商量,后一種你要的就只是說,說完就好多了。

這兩種都在人類歷史上相沿甚久,絕不自今日始。

不同的只是所謂陌生人的身份問題: 挖了洞的大樹當然歸屬于這個陌生人范疇里,只是不尋常了點,尋常些的,我個人想到的有三種: 牧師神父、心理醫(yī)生和酒保。

這三種,有話想說的人可依個人喜好或方便運用,可單選也可復選,但仍有些許差異。

從個人定位角度來看。找牧師神父,你得有承認自己是罪人的心理準備;找心理醫(yī)生,則是病人(學名精神癥患者,俗名不太好聽,叫神經(jīng)病);你若不肯示弱,什么都不承認,那你最好找酒保。

依費用的角度來看。找牧師神父,價格不一,然而一般來說,宗教救贖挺沉重的,你相信在更高處有一雙什么都看得到的眼睛眨也不眨注視著你,奉獻太少會產(chǎn)生不安,病上加病;找心理醫(yī)生,價格稍昂;因此,酒??赡苁瞧渲休^便宜的,可量入為出。

再從關系的久暫來看。找牧師神父,你得有被“持續(xù)關懷”的心理準備,就算你不再進教堂,他都可能找上門來要你繼續(xù)悔改認錯甚至皈依,一不小心就是一輩子甚至永生;找心理醫(yī)生,一般不會這么久,但通常他會要求一個療程,你不去仍會接到電話;只有找酒保,你們每回的關系都是一次完成,無需預約下一次——只要明天酒店再開門時你忍得住。

便宜,可解除,且無需自貶身價,酒保于是成為最簡單、最素樸的陌生人心事傾吐對象。此外,他執(zhí)業(yè)時間較長,且又在深夜、人往往最虛弱最無助的時刻,那個時間你不好吵醒被神揀選但仍然得睡覺的牧師神父,也一定約不到心理醫(yī)生,只有酒店還開著門,還在燈火闌珊之處。

最后的心事傾吐對象,所謂的“最后”,不就該是這個意思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