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新開工在即,卻因為無錢發(fā)放工資而臨陣“卡殼”。榮德生苦思冥想,采用“欠人,賺下還錢”的招數(shù),先自印工資票若干發(fā)于工人,許諾待工廠贏利后同比兌換現(xiàn)金,解決流動資金困難。如此再三,至振新廠勉強開工已是1911年下半年的事情了。此時,風向已然大變。
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回歸,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時代向商人們敞開了新的大門。
為實業(yè)吶喊
改朝換代的間隙,許多商人驚訝于新政府的寬容和厚道,從官方的文書上他們讀出鼓舞性的涵義。暫時看來,這對他們是極有利的訊號,于是受慣衙門老爺壓榨盤剝的懷疑者變得活躍起來。
榮宗敬比別人更能感受到這種變化,這個精于世故的青年有著非同尋常的觀察力和判斷力??茨菬o錫鄉(xiāng)間工廠日夜不息的煙囪以及上海錢莊門前的如織人流,經(jīng)濟復蘇的景象躍然浮現(xiàn)。誰也沒有想到,史所罕見的金融危機帶來的陰影居然被政權更迭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令人充滿期待的世界,經(jīng)久彌漫的輕商思維也不復存在,看起來沒什么比這更好了。
1912年開始的時候,街道復歸車水馬龍,一切回到原點,仿佛什么都未發(fā)生。也許更深遠的變化還未到來而已。
破舊立新之際,沒有理由不期待改弦更張。對于新世界,榮宗敬也有自己的主張。新年不久,他在《振興實業(yè),發(fā)展經(jīng)濟,以惠民生計劃書》一文中寫道:“就近日而言,建設工業(yè),實為要圖。即以紡織一業(yè)而論,吾國人口四萬萬,只有紗錠二百余萬枚,較諸歐美各國人口與紗錠之比例,實不能供國民之需要。惟其如此,是以他國在吾國設廠,以遂其經(jīng)濟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紡織業(yè)受重大之打擊。紗、布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給他人。痛心之事,無逾于此?!?/p>
沒用多久,榮宗敬就收到來自官方的反潰新成立的無錫商會會員名單上,榮宗敬和榮德生的名字赫然在列,這表明他們已經(jīng)被納入這個半官方組織,得到某種政治上的重視。盡管同期成為會員的商人為數(shù)眾多,榮氏兄弟不過是其中兩個小字輩,但他們還是對這種轉變寄予了超乎想象的熱情。
這年秋天,新政府在北平召開全國臨時工商會議,榮德生以無錫商會會員的身份與上百名全國代表參會。
會上,榮德生提出三項議案:第一,大力擴充紡織工業(yè),改善人民衣著。第二,設立母機公司,由國家發(fā)起,招股1000萬元,作為建廠資本,為工程、輪船、火車、農(nóng)業(yè)、礦冶和軍械制造提供各種機器;由政府派遣120名學生出洋學習工程技術、冶金、采煤,學成后歸國,從事規(guī)劃、設計和研制。第三,資送一批學生出國學習輕紡工業(yè)的工藝技術。
三項議案獲得極大認可,報章紛紛轉載,國務總理趙秉鈞派秘書與榮德生詳談,協(xié)商振興實業(yè)的措施。
新政府重視商業(yè)、扶持實業(yè),讓榮德生欣喜萬分,歸家即揮毫潑墨,寫成萬字文,自印千冊。文中提出“實業(yè)基礎鞏固之時,即國家財源發(fā)旺之日,而國亦進于富強之域”、“舉國注重國貨,不重奢侈,使金銀勿流于外國”等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一千冊書旋即被搶購一空。
對吶喊的積極回饋固然可貴,但落到實處才見真意。對榮宗敬和榮德生來說,眼下最迫切的愿望不是國家若何,實業(yè)怎樣,而是尋到一條擺脫企業(yè)危機的出路,畢竟,只有生存下來才能談論發(fā)展。
過去的一年,榮氏企業(yè)頻頻遭遇損失,簡直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即便廣生錢莊永久地關上大門,也無法阻止危機繼續(xù)蔓延。那年夏天的洪水在造成大面積棉花減產(chǎn)的同時,對小麥收成也造成巨大破壞,四溢的河水還光顧了茂新的倉庫,對于面粉廠來說,不啻一個晴天霹靂。